|
误区1:白天也拉窗帘
很多家长从月子里开始白天也会拉上卧室的窗帘,来保证孩子有一个完全黑暗环境来提高睡眠质量,但在新生儿阶段,这样做反而可能不利于建立宝宝昼夜周期。
正解
对于半岁以内的小宝宝,我们建议在白天尽量不要拉上窗帘,晚上则尽量保持黑暗和安静。
误区2:把尿比纸尿裤好
婴幼儿自助排尿功能要随着神经系统、尿道括约肌等的发育而逐步完善。在此之前把尿,并不能帮孩子建立自助排尿功能。而且太早把尿,还可能造成肛脱、肛裂、尿频。
正解
婴儿可以穿纸尿裤,一岁以前不要把尿,大一点可以进行坐便训练
误区3:靠手温判断冷不冷,怕孩子着凉捂得严严实实
孩子手脚体温低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只是因为孩子本身心脏力量弱,血压低所导致的,和孩子冷不冷没有直接关系。捂得太厉害,反而使孩子烦躁,睡得不安稳,还可能悟出痱子、湿疹
正解
了解孩子的冷热情况,应该摸孩子的后背或者前胸这些躯干部位:温热但没出汗,就是最恰当的。
误区4:动不动就补钙
出汗多——缺钙,枕秃——缺钙,头型不好看——缺钙,半夜哭——缺钙,走路晚——缺钙,不爱吃饭——缺钙……其实,出汗多最大可能就是给孩子捂太多了;枕秃大部分孩子都会有,如果过早使用枕头或者床品选择不好更明显;头型问题更可能因为睡觉姿势不对,俯卧时间过少导致……
正解
0-6个月无论是母乳、配方奶还是混合喂养的宝宝,只要奶量够喝,钙都是充足的。6个月后,如果宝宝饮食平衡,就没可能缺钙。
误区5:总以为孩子吃不饱,一哭就喂奶
孩子的哭是由很多种原因的,可能是冷了,热了、拉大便了、困了、不舒服了、不一定是饿了。长期如此,宝宝的胃很容易被撑大,为以后的肥胖症埋下了隐患。
正解
根据宝宝月份大小和日常食量,形成有规律的喂奶时间。
误区6:母乳6个月以后就没有营养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证明母乳再任何阶段会失去营养价值。母乳会根据宝宝的生长情况,自动调节每一次的分泌,满足宝宝的需求。
正解
2015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婴幼儿喂养指南》中建议6个月龄内纯母乳喂养。顺应喂养,尽可能延长母乳喂养的时间。
误区7:经常摇晃着哄睡
其实婴儿困时会自己入睡,只是大人为了控制孩子的入睡和睡觉时间而人为干预,造成有些孩子依赖大人的干预睡觉方式。摇晃睡觉确实对婴儿没有好处。
正解
逐渐减少哄睡时摇晃的幅度,到非摇晃搂抱哄睡,再到搂抱入睡,大人手摸着入睡,最后到孩子自行入睡。逐渐过度,养成自主入睡习惯。
误区8:给母乳宝宝喂水
母乳中80%以上是水,只要观察婴儿在非吃药状况下的排尿为无色透明或微黄,就说明体内水分充足。给母乳宝宝喝水,不仅会增加其肾脏负担,还会影响其吃奶量。
正解
母乳中含有水分,不建议家长每天刻意给孩子喂水。除非宝宝有缺水的现象,例如尿液偏黄等。
误区9:眉毛刮掉重新长,让眉毛更加浓黑
孩子细皮嫩肉的,万一把眉毛根部刮伤可能会改变眉毛的位置与形状;如果不小心刮破了皮肤导致感染而溃烂、结疤,可能就再也不会长眉毛了!!!
正解
其实孩子的眉毛要到两岁左右才会有型,SO,父母不必太着急。
误区10:捏鼻子能使鼻子变挺
这也是毫无科学依据的,我小时候奶奶就经常捏我鼻梁骨,但我依然是个塌鼻子!而且孩子鼻腔粘膜娇嫩,如果没把握好力度,还会对他的鼻粘膜造成损伤。
正解
五官多与遗传有关,顺其自然就好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