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镜中看看我是谁 有人对十几岁的少男少女照镜子时的心理做过一番研究。 他们坐在镜子前,左右端详着自己的面容,同时还会在心里暗自评论一番,鼻梁够不够高,眼睛够不够大,自己是否美丽,是否会被别人喜欢。甚至还会再对着镜子演练一番,如何笑起来更加有魅力。所有这一切他们都是参照镜中的自己来进行的,因为他们深信镜子照出的影像。 他们还经常寻求那些能帮助他们弄明白自己是个怎样的人的“镜子”,这些“镜子”,就是生活中对他们非常有影响力的人。在他们中间,常会听到一个学生问另一个学生:“你说,我这件事办得怎么样?” 外界的评价对这一阶段的孩子形成自我概念,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去了解、思考自己是个怎样的人。 自我概念的混乱带来行为上的混乱 晓枫生活的表面是平静的,但是由于从外界得到的评价好坏不一,常常使他陷入“我到底做的对还是错”、“我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的矛盾和迷惑中。 有一次,晓枫走在回家的路上,和一个同学发生了口角。最后晓枫毫不留情地把那个同学推倒在地。。。。。。 回到家里,妈妈听了他的讲述后责备他:“怎么能和同学动手打架呢?你真野蛮!”可爸爸却不以为然地说:“我儿子做得没错,被人欺负你,就该还手,这叫自卫,要不他下次还会欺负你。” 很显然,爸爸妈妈的道德观念截然相反,儿子该怎样认定自己的行为呢?是“野蛮”,还是在“自卫”?他茫然了。不知道自己究竟该怎样做,这使他的行为常常表现出好坏不定,充满矛盾。刚刚还积极参加学校大扫除的晓枫,一转身便把从自己班教室里扫出的垃圾,偷偷地堆到了其他班的卫生责任区。有的同学说晓枫是个两面派,做得好是装给老师看的。 晓枫的例子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家长在评价孩子的时候要慎言。无论是原则性的问题,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父母之间要达成一致,切不可互相矛盾;同时,尽可能就事论事,只对孩子的某个行为进行评说,并且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而不要轻易给孩子下一个“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的定义。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发展孩子客观、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极为重要。 给您提个醒: 家长的评价,在孩子的自我概念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孩子从您那里得到的评价是积极的,他便会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有能力的人,因而会喜欢和接纳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 孩子从您那里得到的评价总是否定的,他便会觉得自己是个无能的人,什么事都做不好,因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讨厌自己,乃至自暴自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