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垛3农民挖到3块“老树根” 原是2000年前麋鹿角亚化石
姜堰区蒋垛镇蒋垛村3位村民挖鱼塘时,挖出了3块“老树根”,这竟是距今至少2000年的麋鹿角亚化石。昨天上午,蒋垛派出所民警将3块亚化石送到姜堰区博物馆。
农民挖鱼塘,挖出“老树根”
据蒋垛派出所所长林海明介绍,2010年5月的一天,蒋垛镇蒋垛村孙余龙等3位村民挖鱼塘清淤,在离地面约3米深处,挖到一块硬东西,起初以为是“老树根”,待“树根”冲洗裸露出来,捡起来一看,感觉很重,很像鹿角,表面有些斑驳。随后,3位村民又在附近约10平方米处,挖出两块差不多大小的“老树根”。
孙余龙感觉这次挖出的“老树根”跟前两年挖的差不多,报了警。2008年4月,孙余龙和村民在离现场约百米的地方,曾挖出7件鹿角。当时,那7件鹿角被鉴定为麋鹿角亚化石。
民警和镇村干部赶到现场。当时的一位镇领导说,这3个疑似麋鹿角的“老树根”先放在派出所保存,待再挖到其他“老树根”,一并上交文物部门。
派出所保存四年,送交博物馆
林海明说,3个“老树根”被带到派出所后,他们特意腾出了专柜存放,确保通风和常温。接下来,再没有村民报告挖出“老树根”。
最近,蒋垛派出所正在搬迁到新的办公地点。整理档案资料时,看到了保存完好的“老树根”。“这东西如果是化石,应该有个更好的地方保存。”林海明说,大家想到了刚建的姜堰区博物馆。
昨天上午,征得镇领导同意后,两名民警用警车将3块“老树根”送到姜堰区博物馆。
姜堰区博物馆馆长王正奎说,这3块“老树根”,是距今至少2000年的麋鹿角亚化石。
记者看到,3块麋鹿角亚化石,保存完好,主干呈扁平状,两块长36厘米、一块长35厘米,最宽处6厘米、厚约2.5厘米;枝干呈树枝状圆形,根部直径四五厘米。
姜堰发现化石为全国最多
据王正奎介绍,姜堰是麋鹿的故乡,历史上这里麋鹿成群,从晋代至明代的诸多典籍中都有“多麋鹿”的记载。此前,在姜堰的桥头镇、溱潼镇、天目山商周遗址、溱湖风景区等处,陆续发掘出麋鹿的化石。最为珍贵的是现陈列在泰州博物馆内的一尊化石标本,骨架完整,被称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最完整麋鹿化石”。截至目前,姜堰境内已发现麋鹿角化石、亚化石100多处,名列全国第一。经上海自然博物馆麋鹿研究专家曹克清考证,姜堰也是野生麋鹿最后灭绝的地方,是世界公认的“麋鹿之乡”。
王正奎说,姜堰境内出土的这些麋鹿化石,见证了麋鹿生活和死亡的过程,也反映了先民们的活动轨迹。根据鉴定,发现的这些化石入土年代距今2000年至四五千年以上。
链接:
姜堰多次出土麋鹿化石
1983年10月12日,姜堰桥头镇野杨村农民姜四凤挖到一支长28厘米,重2.5公斤的麋鹿角化石。
1983年11月至2002年9月,姜堰天目山西周古城遗址连续五次多处发现和出土麋鹿角亚化石。
1984年8月15日,姜堰桥头孙庄农民徐锦和将一对麋鹿角化石交给国家科研部门。
2005年6月20日,姜堰溱湖风景区出土一块长58厘米,重1.6公斤已亚化的麋鹿角。
2008年4月25日,姜堰蒋垛镇蒋垛村境内挖出7件麋鹿角亚化石。
麋鹿曾一度接近灭绝
十九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人类捕杀、气候变化以及水灾、兵祸等,我国麋鹿几近灭绝,到清朝时仅在皇家猎苑的南海子存有驯养的一群麋鹿。
1900年,皇家麋鹿被八国联军大肆劫杀,仅存的18头麋鹿散落在欧洲各国的动物园中,后被英国贝福特公爵全部买回豢养。
1996年,经省林业部门批准,4头雄壮的麋鹿重归故乡溱潼镇湖东村,现放养在溱湖风景区麋鹿苑,已繁衍100多只。
国家的,请上缴 知味 发表于 2014-9-25 10:15
国家的,请上缴
我没有说是我的啊;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