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泰兴生活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023|回复: 0
    收起左侧

    击节者与听猜者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2 10:30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4-5-16 10: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山东聊城
    199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生伊丽莎白·牛顿(Elizabeth·Newton)因一项研究而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他研究的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受试者分别扮演“击节者”和“听猜者”两类角色。击节者拿到一份列有25首著名曲目的清单,包括《祝你生日快乐》和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等耳熟能祥的歌曲。每位击节者选定一首,然后在桌上把曲子的节奏敲给听猜者听。听猜者的任务是根据敲击的节奏猜出正确的歌名。
    这个游戏里听猜者的工作相当不轻松。在牛顿的实验过程中,击节者一共击打了120首歌,听猜者只猜对了3首,成功率2.5%。
    仅凭这项结果怎么能拿到心理学博士学位呢?原来听猜者猜歌之前,牛顿让击节者估计猜中的概率。击节者预测的成功概率是50%。
    击节者满以为每表演两首曲子就能让对方猜中一首:实际上,他们平均击打了40首歌后,听猜者才成功听懂了一首。原因何在?
    击节者一边击打节拍,脑中难免会随之想起歌曲的旋律。你不妨自己动手试试,把生日歌的节奏敲出来,耳边肯定会听到这首歌。而此时,听猜者不可能感知到旋律,他们只能听一串不连贯的敲击声——类似摩斯电码那样古怪的节奏。
    在这项实验中,击节者各个都非常惊讶,听猜者为什么费那么大力气还辨别不出曲目:这调子难道还不明显吗?当击节者看到听猜者把美国国旗猜成《祝你生日快乐》时,脸上的神色更是难以言喻:你怎么会这么蠢呢?
    击节者的处境也不容易。问题就在于,击节者一旦事先掌握了某种知识(比如歌曲名),就很难想象缺乏这种知识的情形。击节者打击节奏时,想象不出听猜者听到的是一下又一下分离的敲击声,而不是连贯的歌曲旋律。这就是“知识的诅咒”。我们一旦知道某事,就无法想象不知道这事的情况发生的原因:我们的知识“诅咒”了我们。我们很难与他人分享这些知识,因为我们无法轻易摸透听猜者那一方的心理状态。
    其实,击节者/听猜者的实验每天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上演。击节者和听猜者,就是首席执行官和一线员工、老师和学生、政客和选民、营销者和消费者、作家和读者。每一组群双方本该依赖持续不断的交流进行互动,但却像击节者和听猜者一样,他们受困于信息的高度不平衡之中。首席执行官高谈“释放股东价值”时,脑袋中放着一首员工听不到的旋律。

    这个问题很难避免——首席执行官每日沉浸在这套商业逻辑和例行公事里可能长达30年之久,要一下转变这种习惯,就好比让射出的箭回头一样不切实际。木已成舟,覆水难收,人不可能重新学习脑中已有的“知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泰兴生活网微信公众号
    泰兴生活资讯服务平台,招聘求职、房屋租售、家政服务、二手闲置等信息发布!

    QQ|挪车码|手机版|经营性ICP:苏B2-20120344|泰兴生活网 ( 苏ICP备19030850号-1 )|苏公安网络备案:32128302001100 @泰兴生活网版权所有

    Discuz! X3.4Powered by © 2001-201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