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于不少人来说还只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然而对于白血病患者来说,这是生命延续的希望。今年1月份,泰兴市宣堡镇初级中学的一名普通老师叶彪成功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给正在焦急等待骨髓移植的白血病患者送去了生存的希望。请听新闻广播记者陈欢的报道。
记者见到叶彪老师时,他正在给学生上课,今年42岁的他是学校初三毕业班的化学老师,针对现在社会上不少人对捐髓的误解,认为骨髓移植就是“钻骨抽髓”,因而对这一善举望而却步的现象,他向记者详细讲述了何为捐献骨髓,“我教化学,一段时间也教过生物,原来是捐髓,可能人听上去很害怕,现在采用的是外周血,经过血液离心机,把需要的造血干细胞提取出来,其他的还回到你血液里,现在对于人体的伤害还是很小很小的。”
虽然是今年捐献骨髓的,但事情的缘起还要追溯到2008年,当时叶彪老师参加了泰兴市红十字会组织的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活动,在提取血液样本后,他的血液信息被录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了一名志愿者。但是很快,他就将这件事抛在了脑后,直到去年九月初,叶彪老师接到了泰兴市红十字会的通知,一名白血病患者与他的血液配型成功,叶彪老师毫不犹豫地签署了捐献承诺书,
“我当时参加初配成功的时候,我就说捐,当时就毫不犹豫的,当时叫回家跟家里人商量一下,当时家里人还不以为然,我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2012年1月6号,叶彪老师来到苏州,为了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到外周血中,从7号就开始注射动员剂,4天时间里一共注射了九针,说起捐献过程中最大的不适就是在注射动员剂的过程中,叶彪“在打动员剂的时候有像感冒一样的症状出现,早上一针,晚上一针,晚上反应比较强烈一点,身上出虚汗,还不敢脱衣服,在整个捐的过程中是不能感冒的,一感冒就不好捐。”但是这些小小的不适和即将能够救人的兴奋心情相比实在不算什么,叶彪“我当时还是比较兴奋的,那个人幸运,我也幸运,能够有机会去救一个人的命,让她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还是很值得的,将来自己老了也是一个美好的回忆。”
今年1月11号,叶彪老师的造血干细胞采集正式开始,采集一共进行了四个小时,第一天采集结束后,由于采集量不够,第二天又进行了三个小时的采集,很快这些造血干细胞就被送往上海,给那边苦苦等待的白血病患者送去了生命的希望。虽然捐献骨髓按照规定是双盲,即双方都不能了解到对方的情况,但是一张由患者写着感谢的卡片还是送到了叶彪老师手上,尤其当他了解到对方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时,便更加感到欣慰,“应该是一个在校的大学生,挽救了一个生命,也就挽救了一个希望,能够让她恢复健康,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投身社会
作为泰兴市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叶彪老师的行为在学校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老师们都很佩服他这样的举动,同事刘纪明老师,“叶彪老师平日为人师表,关爱学生,我们要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精神,接过他手中爱的接力棒,使整个校园磁化成一个爱的磁场。”
校长徐长春“叶彪老师的捐赠行为是师爱的升华,他感召着我们全体老师献身教育事业,献身社会,也引领着我们的学生努力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