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而外,泰州尚有十数种其他曲目、剧种。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淮剧、锡剧,典雅高古的昆曲,极具地域特色的板桥道情、靖江讲经、泰兴木偶戏、评话弹词以及在民间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的清曲、鼓书、唱梨膏糖、扇戏、滚灯号子、快板,这些表演形式各异的曲艺,如同一粒粒散落的珠子,闪烁着独特的光辉。戏曲泰州春色满园。 淮剧 淮剧又名江淮戏,主要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 泰州淮剧的最大特点是演平民戏。语言浅显直白,唱词十分生活化,很容易与观众交流。这是它得到群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在泰州的淮剧迷中,多半是工人、农民、小商业者。他们多半不是专业出身,或是业余玩票,或是戏迷。他们不奢求成为明星,只是喜欢淮剧,喜欢随心所欲地唱上两口。除了在公园里唱唱,有的还想过一把戏瘾,彩唱。没有舞台,大家围成一圈,唱的、听的融为一体。谁想唱,只要跟琴师商量一下调门,就可加入进来,观众照样给你喝几回彩。 淮剧在泰州普及,拥有许多的观众,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虽说淮剧、扬剧离泰州方言较近,但由于没有好的剧团来演出,京、淮、扬、锡,观众有什么看什么。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的一支淮剧团来到泰州落户,这就是泰州淮剧团的前身。淮戏看多了,这就有了淮戏迷。五十多年下来,泰州淮剧团培养了三代演员,包括当今淮剧界走红的“淮剧皇帝”陈德林,同时也培养了无数的戏迷。 道情 道情,亦称渔鼓,是一人独唱或数人合唱的民间曲艺。 道情明代开始在泰州地区流行,清代更为广泛,与当地方言结合,独立于道教歌曲之外而成为泰州地方曲种之一。 由于道情界于雅俗之间,曲调易学易记,爱唱者甚多,文人唱此显示高雅,劳动者唱此消愁解闷。随着听众增多,出现了大批以此卖艺糊口的职业艺人。 泰州道情表演形式古老而简朴,至今大多仍为一人持渔鼓、简板站着说唱。既无其它乐器伴奏,又是说、唱并重,因此艺人既要有较好的说功,又要有洪亮的嗓音和群众爱听的曲调。道情曲调旋律较为简洁、朴实,富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各地道情艺人演唱的曲调不完全相同,这是由于各地民歌流行情况及群众喜爱不同,艺人对曲牌的选用各有取舍和侧重,这反映出道情的地方性极强。 讲经 在中国说唱艺术史上,宝卷是一种特殊的民间说唱艺术品种,演唱宝卷称作“宣卷”,或作“念卷”、“讲经”。讲经始于宋代,最早由江南传入泰州地区的靖江,与浙江、苏南吴语地区的“宣卷”是同一类型,到清末,靖江讲经已形成本地独有的风格,且自成体系,成为靖江民间的传统文化活动。 靖江宝卷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它广泛吸收靖江民间文化的养料。除了利用民间神话传说改造菩萨们的身世外,每一部口头演唱的宝卷中都包含有大量的民间传说、故事、笑话。大量的人物传说和地方风物传说,增加了讲经的趣味性。 靖江讲经不仅深受靖江人民喜爱,而且一直倍受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多次到靖江进行实地考察,称靖江讲经是“活着的宝卷”,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生动活泼的宝卷。靖江讲经是靖江人民的创造,是他们艺术智慧的结晶。 木偶戏 泰兴自古物产丰富,生产劳作之余,人们把看戏作为最佳消遣,使花费不多的民间小戏和木偶戏有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条件。 泰兴杖头木偶又被称为“托偶”或者“托戏”,俗称“三根棒”或是“三根棍”。是用三根木棒操纵。其中一根支撑木偶头部,称为主棒或面棒,耳、眼、鼻、嘴均能闭合张开,眼珠转动,头颈上下左右扭转,这根棒的上端横一短棒,称之为肩板,以架衣代身;另两根棒操纵木偶人的双手,又称“手挑子”。表演时,演者两手能运用自如、灵活准确地把握手中的各种道具,被称为手挑子或手扦子。泰兴杖头木偶全长有一米左右,比一般同类木偶大,平底没有腿,如果需要表演腿部动作,另制作双腿由演员配合操纵,称之为“配腿”或“配脚”。表演讲究举动、捻功和步功。操纵时,讲究的是稳、准、正、平,并注意借鉴戏剧演员的水袖、步亮相、鹞子翻身等表演程式,以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活动。 木偶戏班多数是由家族成员组成,实行家传世袭的班主制。有时也雇用一些木偶艺人,这些成员大多数是半农半艺,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唱戏。剧本均为口头传承,保留了民间鲜活的语言,在文学性基础上,兼具民间性。泰兴木偶戏剧目丰富,在保留剧目(含折子戏)中,既有京剧传统剧目、神话剧目,也有现代戏。 评话 评话也叫评词,是以扬泰方言说表的古老曲种,流行于江苏北部和南京、镇江、上海等地,始于明末,盛于清代,直至现今。明末清初泰州大评话家柳敬亭的艺术成就,标志着评话已成熟。他所说的《隋唐》、《水浒》、《三国》等书词,成为苏中扬泰地区评话的传统书目。 扬泰地区评话在艺术上以描写细致、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头绪纷繁而井然不乱见长。讲求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风趣。艺人在创作与丰富书词时,还着意渲染扬州本地的风光,刻画一些市井小人物的形象,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说者多为一人,说中夹评,只说不唱,以扇子、手帕为道具,以醒木击桌加强气氛。表演时注意运用口技,绘声绘色,制造气氛,一人多用,以手、眼、身、步、神与口头说表紧密配合,使听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昆曲 扬泰地区的昆曲兴于明代,盛于清代,以扬州为中心,主要流传地域为扬泰地区,辐射至通州等地。泰州地区的昆曲流传大概是在明代初年“洪武赶散”时,由苏、杭一带流民入泰州地域。在鼎盛时期,但凡仕商富户中的头面人物,无不以喜好、谙熟昆腔为荣。乃至到了后来,昆曲流传渐渐传入民间,如《山坡羊》、《柳青娘》、《耍孩儿》一类的曲牌,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能唱的曲目。 新中国成立前后泰州演奏的昆曲曲目有《昭君》、《水斗》、《花荡》、《回营打围》等。其曲牌有《傍妆台》、《将军令》、《山坡羊》等。其中《傍妆台》颇具特色,曾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并灌唱片。20世纪50年代,泰州曾记录整理出《国乐曲谱》两种(各一册),现尚存。 2006年春,泰州城隍庙修葺整治重新开放后,曾专门邀请茅山道士乐队专程来泰演奏道家音乐,重现了历史上泰州道教特别是道教音乐中昆曲演奏的辉煌。 其它剧种及曲艺形式 一、扬剧 扬剧是在扬州花鼓戏和苏北香火戏的基础上,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一个地方剧种。鉴于唱腔细腻,又以丝竹伴奏,所以俗称小开口。 二、锡剧 锡剧,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市。由常州、无锡一带的“东乡小曲”(也叫“无锡东乡调”)经过曲艺“滩簧”阶段发展而成,其后又陆续吸收了江南民间的“采茶灯”的舞蹈。辛亥革命前后搬上舞台。无锡滩簧先进入上海,后来常州滩簧也进入上海,在上海逐渐合流而同台演出,所以一度称为“常锡文戏”。 三、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流行于扬州城乡及镇江、泰州里下河等地。扬州清曲起源于元代的“小唱”,是在元代散曲的基础上,吸收江淮一带风行的各种俗曲民歌,加以改造和利用,于明代中叶形成的一种寓于地方气息的曲种。 四、鼓书 又名“段儿书”、“大鼓书”、“鼓儿书”,泰州地区民间流传的一种说唱形式。由道情衍化而成。用衔乐、皮鼓、檀板伴奏,有专门曲调。曲调流畅,适合老年观众。 五、扬州香火 扬州地方曲种。香火做会,内坛以唱念神书为主,外坛以表演武技为主。香火的基本曲调有[保调]、[斗法调]、[泼水调]、[点鼓调]等,唱词先为七字段,后改为唱七字,串十字。念唱中间用锣鼓来渲染气氛。念唱书目按做会的名目来选定。 六、泰兴锣鼓书 香火戏在泰兴衍变为锣鼓书,演唱形式由三人合唱(正中为主唱,左锣右鼓伴奏辅唱)衍变为一人演唱,大锣大鼓改为小锣小鼓,演唱者左手提锣,指缝里夹锣槌,右手执鼓棒,边打边唱。 七、唱梨膏糖 扬州地方曲种。用扬州方言说唱,主要流传于扬泰地区。最初以摇药锉上铁环伴奏,清末改用手风琴伴奏,故“唱梨膏糖”艺人又称“手风琴”艺人。艺人原以说唱为宣传手段,卖专制咳嗽的梨膏糖艺人演唱形式有单口,对口,曲调不多,以说表为主。 八、泰兴唱书 地方曲种。其表演形式为一人手持唱本,无伴奏照唱本说唱,以七字调、十字调为主。 九、泰州扇戏 泰州扇戏,又称线戏,是泰州独有的民间戏曲艺术形式,常见于旧时富家堂会,喜庆宴席之前。表演者为一人,身着长衫,手执折扇,立于黑色布幕之前。在扇戏专用昆曲《西板》伴奏声中边唱边舞。等乐曲进入高潮,突然间从表演者身后跳出高一尺左右的小纸人(用稻草扎成,外裹绫罗绸缎制成的小彩衣),随着表演者上下左右地舞蹈起来,顿使观者惊讶不已。 十、泰州滚灯 独脚戏滚灯,有一人表演;也有二人表演者。演出时亦有丝竹伴奏,多出现于昔日富家堂会。其表演形式类似跳加官。表演者化妆成三花脸,身穿彩色衣衫,两手各托一盏精致的琉璃灯,边唱边说些诙谐逗趣的词曲(其内容多为吉利之词,曲调则属民间小调),并不断跌趴翻滚,表演杂技武术。表演中,手上两灯始终保持平衡。观者神移,笑声不断。 十一、泰县小曲 泰县小曲曲调多,优美流畅,有浓郁的乡土味。小曲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一人表演居多,自拉自唱,也有一拉一唱,或对口说唱,就地设摊,短小轻便,故名“小曲”。 十二、号子 泰州民间号子,历史悠久,农村蕴藏尤为丰富,按类型分大致有车水号子、窑工号子、插秧号子、船工号子等,以地域命名的则有兴化茅山号子、姜堰石羊号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