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们在合肥市嘉诚民工子弟学校的简陋教室内认真听讲
9月3日,在合肥市嘉诚民工子弟学校的简陋教室内,第一堂课是“我是一名小学生”,50多名一年级新生正在认真地听老师讲课。他们都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进入公立定点学校就读,只能到这些私人办的民工子弟学校读书,而师资力量、教学硬件的差距,使得教学质量很难有保证。而在合肥,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
部分农民工子女“寒窗”苦读
昨天上午10:00,记者来到合肥市嘉诚民工子弟学校,教学楼是由租来的四层“上了年纪”的居民楼改造而成的,为了节省成本二楼又被转租出去,三四层是教室、宿舍和老师办公室。
为了防止学生乱跑,教学时间老师会将二楼的铁门锁上。正值课间休息,学生们在狭窄的过道上玩耍嬉戏。该校校长余泽谦介绍说,学校有一至八年级,目前共有300多名学生,全部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今年新招的一年级学生共有50多人。
相比于公立学校,合肥市嘉诚民工子弟学校在软硬件上都差距很大。记者看到,狭窄的教室塞有40多张课桌,教室内没有像样的教学设备。“现在办学举步维艰,根本没有钱来提升硬件,这些桌椅还是志愿者捐助的。”余泽谦校长说,学校目前共有9名老师,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刚刚辞退了几名不合格的老师,然后招进了多名师范学校毕业的“专职老师”。
一张“务工证明”难倒不少人
2000年,合肥市在全省率先实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里孩子一样,可以就近到定点学校上学,并享受“同城待遇”。而且,经过多年发展,定点学校已从2005年的32所发展到了今年的175所。
合肥市蜀山区华府骏苑小学校长张永梅介绍说,今年学校新招的一年级学生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已经占到了全部招生数量的20%,“这些务工人员子女被均匀分到各班,享受同样的教学资源。”
既然有这样的好政策和好学校,为何还有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到私人办的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呢?“我也知道在这种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不了,会耽误孩子学习。但没有办法,没有务工证明就进不了定点学校。”农民工王先生的儿子今年刚刚进入合肥市嘉诚民工子弟学校就读,今年一夏天他都在为孩子上学的事情奔波,但还是未能如愿进入定点学校就读。
按照政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申请进入定点学校就读,要提供经商或务工证明、暂住证、户口簿、身份证等相关证件,而一张务工证明就将农民工王先生的儿子挡在了定点学校门外,“我在工地跟着包工头干活,根本就没有‘单位’,怎么开务工证明?”无奈之下,他只能将儿子送到合肥市嘉诚民工子弟学校上学。而刘女士则幸运得多,来自淮南的她在一家连锁火锅店打工,为了女儿上学的事她没少跑腿,“公司给我开了务工证明,然后我去有关部门盖了章,总算条件符合了。”昨天,她的女儿高高兴兴地走进了钢铁新村小学,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
多项举措搬掉入学“绊脚石”
据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需要“四证”:务工证明、暂住证、户口簿和身份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务工证明。为何有些进城务工人员拿到一张务工证明这么难?合肥市教育局基教处负责人认为,企业用工不规范是主要原因,“务工人员在企业工作,企业就应该与其签订劳动用工合同,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他表示,劳动部门应该加强对企业的管理,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这么多年的政策完善,在对待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上,教育部门有很多人性化的规定,“考虑到有些农民工没有一个正式的工作,没有工作单位,比如在菜市场摆摊卖菜的,只要有工商部门颁发的摊位证就可以。还有其他行业,只要有从业资格证就可以算作务工证明。”这些规定既是确定其农民工的身份,又是为其孩子考虑,“务工证明的提供其实就是证明进城务工人员有较稳定的职业,可以保证长期在合肥居住,孩子们能有一个稳定的学习时间,可以得到家长的照顾。”
“以前是家长来合肥打工,子女跟着过来,适龄后上学,现在是为了孩子在合肥上学,家长选择到合肥打工。”合肥市教育局基教处的负责人表示,这种形势的变化使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人数越来越多,为了保证他们都能进入定点学校就读,“除了目前的175所学校外,其他的一些学校仍然在做相关调整和安排,以满足农民工子女上学。”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