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7年,公办普通高校学费标准的新一轮“涨价”再次到来。 据媒体报道,今年9月入学季,江苏、贵州、宁夏三地初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将面临学费的提升。2013年,已有六个省(区、市)完成了高校学费标准的调整工作。这些地区的学费标准绝大多数呈上扬态势,少则涨一成,多则翻一番,这成为了一场新的高校价格“涨价潮”。 相较上一年,宁夏是各地当中学费上涨幅度最高的。在涨动的专业中,涨幅最高的是医学类专业,达到了76.67%——学费在调整前为3000元,调整后为5300元,这也是宁夏14年来第一次上涨大学学费。在今年,最早拉开学费上涨序幕的是江苏省,早在今年5月,该省物价局公布了调整后的高校学费标准。除了农林、艺术类的学费不变,6类本科专业的平均涨幅为16.61%,其中医学类涨幅最大,为47.83%。 追溯我国高校的学费标准,这并不是学校学费的第一次上涨。公办高校的收入大多来自国家财政拨款,国家曾多次颁布条例限制高校学费涨价。 从高等教育免费制,到1985年起实行的收费“双轨制”,再到2000年完成的并轨改革,高校学费上涨的趋势一直存在。1999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显示,当年普通高校的生均缴纳学费比上一年上涨了40.3%,而此后的2001年至2006年,高等学校的收费逐年上升。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每年都发出通知,要求当年的学费、住宿费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不得提高,但势头并未完全遏制。2007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即所谓的“限涨令”,要求5年内,高校各类学校学费、住宿费标准不得高于2006年秋季的相关标准,此后高校学费一直维持平稳。 如今是“限涨令”到期年,一旦涨价禁令废除,加之多年来大学的运营模式和资金来源没有变化,高校学费出现了大面积反弹。高校学费的增加,究竟是因为学校运营负担过重、经费开支上涨、外债增多,还是因为“生均培养成本”的提高?这部分资金应由学生来承担吗?如果对学费的增长没有具体、详细的听证和说明,部分高校学费涨幅达50%以上,放在任何学生身上,都是难以接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