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泰兴生活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932|回复: 0
    收起左侧

    想毁掉一个孩子很容易“贴标签”就够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7-30 21:12
  • 签到天数: 33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5-5-22 22: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江苏泰州
    核心提示:刘翔曾因伤痛两次退赛,被贴上了“刘跑跑”的标签。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是否也喜欢给孩子贴上各式各样的标签呢?孩子是一张白纸,经不起任何“标签”。  刘翔退役了,这个参加了38次比赛,得了36次冠军的“超人”,被人记住的,却是他的两次退赛。因为伤痛,他被贴上了“刘跑跑”的标签。
      翔飞人退役了。与其说退役,不如说是解脱了,从08年奥运会的退赛风波开始,他就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只因为他曾是冠军,我们无法原谅他的受伤、老去、退赛,我们叫他“刘跑跑”。
      可是,我们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为何要苛责他成为一名超人?
      联想到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也是如此,我们太习惯给孩子评价了。不是自豪地猛夸孩子,就是恨铁不成钢地说自己孩子是“恶魔”,什么笨蛋、认生、小气、内向、害羞、懦弱、暴躁、不自信等等,一串的消极评价脱口而出,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说。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复杂影响。在种种影响因素中,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之大。夸孩子、损孩子,是当前儿童教育中,典型的“贴标签”行为。而且父母经常贴的是“负面标签”,这是家长非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不可否认,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有调皮、捣蛋,或有其他许多的小毛病,但这些都是正常的。如果作父母的,总是把眼光盯住这些地方,长期抱怨自己的孩子,其实,真正出问题的,是父母自己的内心世界出现了认知偏差。
    当我们给孩子贴标签时,他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可以称为“标签效应”或“暗示效应”。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同时,这反过来强化了“贴标签”的人,使其更“坚定”自己的看法。
      我们都知道著名的“伤痕实验”: 实验者通过化妆,在志愿者脸上画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先让志愿者看了效果后,借口补妆,悄悄把伤痕擦掉了。然后带着毫不知情的志愿者到各医院的候诊室,观察人们对他的面部伤痕反应。当志愿者返回后,惊奇的现象出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他们感觉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无二致,什么也没有不同!
      这就是标签的威力。孩子是一张白纸,你给他贴上“自私”的标签,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私;你给他贴上“胆小”的标签,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我想,你一定会发现,当你为孩子贴上这些不良标签的时候,你的孩子就会”如你所愿”变成你嘴里说的那个孩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泰兴生活网微信公众号
    泰兴生活资讯服务平台,招聘求职、房屋租售、家政服务、二手闲置等信息发布!

    QQ|挪车码|手机版|经营性ICP:苏B2-20120344|泰兴生活网 ( 苏ICP备19030850号-1 )|苏公安网络备案:32128302001100 @泰兴生活网版权所有

    Discuz! X3.4Powered by © 2001-201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