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3日是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由此可以看出,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还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俗语说,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处暑后应防秋燥
进入处暑季节后,日夜温差明显感觉到,晚上凉意初显,但白天气温仍较高。专家说,按照中医养生学的天人合一观点,处暑时节后的养生重点是预防“秋燥”。
“秋燥症”主要表现为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需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免发展为疾病。
祖国医学认为,秋季是多事之秋,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从立秋到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故有“秋老虎”之说。处暑后,天气开始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相交,稍为不慎,容易伤风感冒,多种旧病亦随之复发。
“在初秋,气虚寒体质的人,会出现咳嗽、疲倦、多汗、易感冒、鼻炎、咽炎、胃痛、大便不调等症状。”
专家介绍,许多人一到秋天就咳嗽不止,不少患者以为是喉咙炎症作祟,自行使用抗生素却收效甚微。
“这种情况往往是外燥所致,外燥是由外感燥邪所致,常常会有感冒、咳嗽等征兆发生。初秋常常为温燥,通常表现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呼吸不顺、心烦口渴、舌干无苔。此时应该多喝水补津液。但有些人白天喝的水已经够多了,可仍照样出现嘴干唇裂等明显的干燥症状,怎么办?”
专家建议:除了多喝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以补水外,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也是润燥的重要环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家中种些花或养鱼,不然的话早晚多往地上洒点水,或用湿拖把擦地等。现在还有不少家庭每天都要开几个小时的空调,本来“秋燥”就不请自来,如果在干燥的空调房中待久了,人体的津液自然会受到更大的损伤,引起皮肤干燥、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大便干结、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等症状。
养脾胃祛“秋燥”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虽然处暑过后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但气温上还没真正进入秋天,桑拿天依然较多,因此处暑后还应防暑祛“秋燥”,其中养护脾胃不可少。
专家提醒,夜里不要贪凉,平时不宜多吃冷饮,以预防胃肠道疾病,因为胃喜湿不喜寒。
经过一个夏天的 “煎熬”,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食欲感不强,因此饮食上别吃口味太重的食物,也不要暴饮暴食,少吃过凉的食物以及不好消化的食物。时下比较适合吃健脾祛湿养胃的食物,如赤小豆、薏仁米、莲子、扁豆、冬瓜,也可以吃些茯苓,如茯苓夹饼等。
很多在夏天里食欲比较差的人,食欲逐渐好转,因此不知不觉地开始吃点好的。一些中老年人,还讲究“贴秋膘”。不过,专家提醒不要急着“贴秋膘”,因为此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还没有调理过来。这一时期,还是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多吃蔬菜、水果、谷物、豆类、薯类、食用菌类等食物,少吃高热量、难消化的肉食。如果吃太多的肉食等高蛋白、高脂肪(尤其是高不饱和脂肪)的食物,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同时,过多的热量还容易引起发胖,易诱发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