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泰兴生活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296|回复: 0
    收起左侧

    孩子攻击性行为发展的规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5-21 09: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江苏泰州
        [摘要]当父母们发现宝宝开始争抢东西的时候,其实孩子开始了他的另一段成长过程。宝宝的攻击行为什么时候开始产生呢?又有什么样的一些规律?

    134685813.png


    攻击性行为发展的一些规律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来说,儿童的最早的攻击性行为在两岁末开始表现出来。有人观察了成对做游戏的20-23个月的婴儿,记录下所有冲突情节,发现这些学步儿童为了和同伴争抢东西,可能会发生扭斗(如他们争执说“这是我的”;“明明已经有汽车了”等等)。争端发生时,他们还会威胁和逼迫同伴,迫使同伴退让。这表明20-23个月的婴儿已出现了早期的工具性攻击行为。


    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了攻击行为发展的如下年龄特点:

    1.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四岁后已不常见。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期呈上升趋势,四岁达到顶峰。


    2.三岁以后幼儿对同伴攻击自己之后的报复性反攻击反应明显增加。


    3.激发攻击行为的因素在不同年龄各有不同,2-3岁幼儿往往在家长和成人发泄暴力后出现攻击性行为;年龄更大的儿童多在与同伴冲突后发生攻击行为。


    4.攻击行为的方式也随年龄而变化。2-3岁孩子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争端的起因多为争夺玩具和其他物品,他们的攻击性常表现为工具性攻击。年龄稍大些的托儿所儿童或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身体性攻击越来越少,转而采用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等方式。年长儿童仍然会为争夺某样东西而发生攻击性行为,但攻击性的增长比例大多表现为故意攻击,主要目的是伤害别人。


    5.从表面上看,儿童的攻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敌意性攻击随年龄增长却越来越多。原因是年长儿童(尤其是小学生)的角色承担能力使他们能推断别人的意图,一旦确信别人是要伤害他们时,便予以报复。


    6.在对攻击性意图的认识上,3-5岁儿童已能认识到有意图的伤害比偶然的无意侵害更坏,但与年长儿童相比,他们不能有效地判明行动者的敌意意图。在一项研究中,让幼儿园、二年级和四年级儿童判别一个孩子推倒同伴搭的积木塔的意图是偶然的还是敌意性的破坏,或是亲善行为(如为了打扫房间)。


    结果显示,能正确判断行动者真实意图的幼儿园儿童还不到一半(42%)。二年级儿童判断正确者达到57%,四年级儿童达到72%。


    7.攻击性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特性。研究表表明,3岁时爱打架的幼儿,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的身体和言语攻击的数量能很好地预示10-14岁时的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而且这种攻击性的稳定性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都适用。心理学家对600多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期(30岁)的攻击性(如犯罪行为,夫妻不和,自我报告的身体性攻击)。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孩还是女孩,10岁时爱发脾气、攻击性强的,长大成人后大多与同事关系紧张。


    8.虽然男性和女性的攻击性都具有稳定性,但男性比女性具有更高的攻击性。世界各国一百多个研究的结果表明:男性不仅在身体性攻击方面,而且在言语性攻击方面也高于女性。


    小编总结:小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其成长的一个重要过程,父母要懂得一些常识知识用正确的手段来引导孩子的行为举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泰兴生活网微信公众号
    泰兴生活资讯服务平台,招聘求职、房屋租售、家政服务、二手闲置等信息发布!

    QQ|挪车码|手机版|经营性ICP:苏B2-20120344|泰兴生活网 ( 苏ICP备19030850号-1 )|苏公安网络备案:32128302001100 @泰兴生活网版权所有

    Discuz! X3.4Powered by © 2001-201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