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7-3-29 11:05 |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
本帖最后由 倾心独恋 于 2017-5-5 10:13 编辑
聪明的爸妈懂得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赢了孩子与赢得孩子,二者的本质区别是:
“赢了”孩子,只是赢了表象,会使孩子成为失败者,而失败通常会导致孩子反叛,唤起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权利斗争,或者盲目顺从,相信这两种品格都不是家长所希望看到的;而“赢得”孩子则意味着赢得孩子的心,孩子从内心认可父母,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机会。
赢了孩子,是家长赢了,孩子输了,是我赢你输的关系,或者双输,因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孩子输了的同时家长也输了,家长输了孩子对他们的信心,孩子也会觉得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
赢得孩子,是从孩子的角度去剖析问题,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理解的,从而获得信任、愿意交流,进而解决问题,是一种双赢。
赢得孩子合作四步骤
表达出你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和善的表达出你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并与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否正确,可以用语言、动作或眼神交流的方式,因为在一些复杂情况下,可能会感受不到或者误判孩子的感受。表达出你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你只是理解孩子的感受,如果这个时候,你告诉孩子,在你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行为或感受,效果会更好。
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当孩子恢复理智和思考的时候,并表达愿意解决问题时再进行下一步。
让孩子关注并解决问题
可以问孩子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这四个步骤不一定是要完整的,需要看孩子的具体情况,但关键的前提是:父母的态度是友善的、关心和尊重的,如果父母总是已付“高高在上”的姿态,是很难做到能发自内心地理解孩子的感受、和孩子真诚地进行沟通的。
几个尊重又有效的沟通工具
1、正面语言
当宝宝玩水时,很多家长会说:“不要玩水!”
当孩子自己倒水时,很多家长会说:“小心点儿,别洒了!”;
当孩子早上洗漱磨蹭时,很多家长又会说:“快点,再磨蹭就要迟到了!”
这些语言几乎构成了我们养育孩子的日常,多数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些都是负面语言,也有家长觉得我这是在提醒孩子,是在尽责。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其实问题出在家长和孩子说话时习惯用负面的语言,这些负面的语言传递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家长想要阻止孩子的行为,让孩子记住“不要做什么”。但是,家长很少从正面告诉孩子
“应该怎么做”的建设性意见。其实,告诉孩子“你可以做什么”比“你不可以做什么”更有效果。
什么是正面语言?正面语言,就是要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孩子,相信并引导孩子,其实在这种语言引导下,多数孩子会做的很好,甚至超出你的预期。上面情景同样的话,我们用正面语言可以怎么表达呢?
当宝宝玩水时,你可以说:“你可以在洗澡时玩水。”
当孩子自己倒水时,你可以说:“好好拿着,慢慢倒,嗯,倒的挺不错呀”;
当孩子早上洗漱磨蹭时,你可以说:“我们要抓紧时间喽,提高效率,然后我们可以在去幼儿园的路上多讲一个小故事哦。”
事情虽小,但处理方法确可以触类旁通。其实,在我们跟孩子用正面思维和语言沟通的过程中,无形中也是把正面的思维和语言教给孩子,孩子慢慢地也就会养成正面思维惯势,说出正面语言。
2、提前告知并约定
很多孩子之所以会无止尽的看电视,是因为没有人告诉TA不可以这样,所以当有必要限定孩子观看电视时间时,提前约定比临时禁止的效果要好得多。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遵守规则,遵守约定,最好提前告知,一起协商并约定,命令式的语言没有真正给孩子留出合作的空间,就算孩子点头同意,TA的真正意思可能是“好吧,我只是同意让你不再烦我,但是我并不真正同意你。”如果我们能以尊重的态度让孩子参与约定的制定,并花时间训练,孩子通常会遵守他们的约定。
3、有限选择
给孩子有限的选择,是将部分权力和自由交给孩子,是一种避免冲突的有效方式。有限选择有效的关键是:所有选项是孩子和家长双方都能接受的,只有一方能够接受的选项,则是无效选择。
拥有选择权能给孩子带来力量感,他们有权力选择一种或另一种可能性。选择还会让孩子认真运用其思考能力。当然,当选择包括一个帮忙的机会时,小孩子通常会更喜欢选择。
比如,家长可以问问孩子:“我们到家后,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帮我把买来的东西收拾好,还是先洗手?你来决定。”
当然,我们在跟孩子说这些话时,要确保这些选择与孩子的年龄相称,并且所有的选择都是你乐意接受的。当孩子想做别的事情时,如果你觉得孩子的选择不符合你的预期,你可以说:“这不是其中的选择哦,你可以在这件事和那件事之间选择。”如果你觉得孩子的选择虽然不符合你的预期,但还是合理的,也可以按照孩子的选择约定执行。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对抗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大人对孩子的强加控制。任何“权力之争”都必须有双方的参与,如果一方退出,那么自然就没有纷争了。
4、启发式提问
相对于命令来说,启发式提问提问会提起孩子兴趣,促发孩子思考,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孩子违反了规定、规则或者限制时,比如,孩子不刷牙、不收拾玩具、跟弟弟打架了,家长通常会说:“赶紧去刷牙”、“不刷牙,等你牙疼了我可不管你” “说你多少次了,每次玩玩玩具都不收拾!” “你怎么能打弟弟呢,你要爱护弟弟才对!”这类指责、命令式的话语。
如果我们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可以问孩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比如“想想看,怎么才能保持牙齿的清洁呢?”、“想想看,玩具玩完后该怎么做呢?”、 “去和弟弟好好商量下,看看你们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你现在打算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这类激励孩子自己思考的话语,让孩子自己得出结论。
当然,在提问时,我们也要允许孩子“不知道”,因为如果孩子习惯了父母的说教和惩罚,他可能会说: “我不知道。” 这时,你可以说,“我相信你是一个很会解决问题的人。你可以再想想哦,半小时以后我们再见面,我会看看你想出了什么好办法。”引导孩子思考,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让孩子积极参与解决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