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学的孩子,常会对某些事情表示担忧。对于那些在孩子眼中无法摆脱的困境,在不少大人们看来,却是不必要的。如果一段时间后,孩子的忧虑没有减退甚至加重时,家长便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要低估这些困境给孩子造成的困扰,不要忽视孩子向您表达出对学校生活不适应而向您求助的信号。奖章可以通过观察、与孩子沟通、联系老师等方法,了解孩子忧从何来,并给予及时和必要的指导。 月月上学了,可是每到学校门口时总要急着找厕所,妈妈说到学校再去吧,月月却总是坚持上完厕所再进校门。有一次,她问妈妈上课时能上厕所吗?当时妈妈并未觉得有什么异样,随口答道:“你不会课间去上厕所呀,上课上厕所多影响听讲啊。” 渐渐地妈妈发现,入学一个多星期以来,月月天天闷闷不乐,而且每天吃早饭时,坚持不喝牛奶和粥。妈妈问为什么,她总回答不想喝。月月的种种异样引起了妈妈的重视,她来到学校和班主任李老师进行了交谈。李老师反映月月上课时总是显得心事重重,不能专心听讲。 究竟是什么使孩子忧心重重,放心不下呢?妈妈回想起月月曾经问过她关于上课能否上厕所的问题,通过几次谈话,终于了解了月月的苦恼。 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月月曾经有过一次尿裤子的经历。那次中午睡觉之前月月忘记去小便,当她睡的正香的时候,被尿憋醒了。月月很想起来去小便,但看到老师没在,她不敢擅自起床。憋着憋着,突然觉得小屁股下面热乎乎、湿乎乎的。月月不敢告诉老师自己尿床了,最终还是老师发现后通知了妈妈。 当妈妈送来干净裤子时,看到月月坐在小床上眼圈红红的,几个小朋友正围着她议论纷纷。月月缩在被子里,头埋得低低的,不敢看小朋友,也不敢看妈妈。 正是这令月月尴尬而难堪的一次生活体验,在她稚嫩的心里留下了阴影,以致她不能很好地适应入学后的新生活。她非常担心自己上课的时候想上厕所,如果老师不让去,自己再尿裤子怎么办?这一想法常常盘绕在月月的心头,她曾经向妈妈提出过,但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 月月总为上厕所的事情担心,是因为有着一段给她带来心灵创伤的经历。正是当时她心里那些不好的感觉未能得到及时的处理,才形成了一些错误的想法,留下了“后遗症”。上课时自己的行动受到了限制,担忧便爬上了心头。 要知道,同一件事情在大人和孩子心中的分量是不同的。如果家长不能对此共情,就很难体会到孩子内心的不安和焦虑,更谈不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时间长了,孩子内心恐惧和无助的体验,便会慢慢积累起来,影响到学习、交往等各方面的顺利发展,甚至会形成退缩的人格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