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郁闷 2019-4-28 17:00 |
---|
签到天数: 101 天 [LV.6]常住居民II
|
童年,过得不知不觉,回忆起来有滋有味。童年的意义我以为在成年后的回首。
我的童年的儿童节,肯定一件衬衫,一条蓝裤子,白球鞋,开始时候穿的牌子记不得了,以后升级版的是“回力”。
儿童节要做文艺表演的!当然是诸如《我爱北京天安门》这些。排练总是很辛苦,大家脸上也洋溢着欢快,现在去推敲,那是真正的欢快吗?其实不尽然,我想更多的是,一个班上大部分人还得自习,参加表演的那小部分可以完全抛开学习-----就连学习差的同学-----其实是得到老师另外肯定的补偿------“你怎么老学不好?!”、“***跳得可以!”这样达到了平衡,咋会不欢快呢?!
跳舞总是很辛苦!辛苦体现在那双白球鞋上----在鞋帮和鞋底的连接处,汗渗透了出来,黄黄的,很难看。晚上回家脱下鞋子总很臭。
其实那时的我们是很聪明的!鞋帮和鞋底的连接处被汗水浸渍着发了黄,到了表演临上台,总是能想到办法,白色的粉笔一涂一画,旧鞋变新颜,白得亮,白得彻底,随着乐曲的收尾,最后一个造型肯定是个“大团结”的定型----围着一个主要演出学生,撒开来,一个动作收尾!就如上次去寺庙见到的那尊门神一样,张牙舞爪还一动不动。白色的衬衫,蓝蓝的裤子,白的球鞋。
表演时老师给我们脸上涂抹的胭脂、口红,红彤彤的,就如那时作文里自己描述自己的“像苹果样的脸庞”,一切的一切表达着,舞蹈着,朗诵着,合唱着,我们生在红旗下,沐浴在春风里,那是儿童节的大愉快,是儿童节能愉快的根和源。现在再想想,扯什么蛋呢?儿童的节,仅仅是你是儿童,你就应该愉快!
《让我们荡起双桨》已经是6年级了。荡起的是同学们的离愁,荡起的是《每当我走过你窗前》对老师的感恩。我们这个年龄,脑海里老师的标准形象肯定是,齐耳短发,发间有丝丝白色,窗前,灯光下,备课笔记和一摞作业本。现时的老师范围变得宽了起来,学校里的当然是老师;放学后假模假样会弹几个钢琴曲的也是老师;折腾解答出来一个奥数题,讲得唾沫纷飞、眉飞色舞的也是老师;甚至60分钟教会你英语口语,吹牛吹得山响的还是老师。。。。。。6年级也相应地没有了那种感恩的离愁,该干嘛,干嘛去!
儿童节是可以要点零花钱的,进一次城,逛一下新华书店,买本《新华字典》,更奢侈点还可以拥有一本《儿童文学》,物资的匮乏,让我们对小小的拥有都很珍贵。8分钱的冰棍,几毛钱的连环画,怎么也比现在的哈根达斯和漫画杂志生动形象和饶有趣味。
。。。。。。
回忆过去,不是让人跟着你的思维走进过去。过去其实都是不堪回首,谁会愿意再到那时那地呢?!你无法忍受停电2小时,你更无法想象煤油灯的功效;你无法想象跳舞几年都是白衬衫、蓝裤子的行头,你更不可思议“天安门上会闪金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