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3年,三洋与日本NHK工程服务集团、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共同开发了全球首款裸眼3D电视。但是,3D电视真正作为普通产品,进入家庭的,还是7年以后。2010年横空出世的美国大片《阿凡达》,一举开启了3D时代的大门,掀起了消费者对3D的巨大热情。于是,3D电视应运而生,蓬勃发展。 此外,虽然3D电视已经登上舞台,但是3D片源不足,是困扰3D电视发展的重要瓶颈,在国内,这种情况尤为明显。中国首个3D电视试验频道才在2012年元旦试播,春节正式播出。 3D电视业经历了2个发展阶段,从开始的必须配戴眼镜,到现在,裸眼3D电视已经开始大行其道。目前来看,3D电视已经基本成熟,想尝鲜的朋友们,不妨仔细关注一下。 误区一:全高清电视≠3D电视 在传统意义上,2D电视的全高清标准就是达到1920×1080,这个消费者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3D电视来说,全高清标准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左右画面都应该分别达到1920×1080,即双通道全高清标准。不少早期的3D电视在垂直方向上只能达到540线,这就导致画面清晰度不足。 误区二:不少3D电视只是“伪智能” 目前,各厂家的智能电视都采用安卓系统,能够下载软件,能够实现网页浏览,能够与手机电脑互相操控,但真正在智控上却尚未有大的突破。 一些厂商在宣传的时候,宣称自己的产品既是3D电视又是智能电视。但其实按照智能电视的真正定义,目前市面上很多标榜为智能电视的,其实还只属于初级阶段的试验产品,甚至很多企业所谓的智能电视其实是“伪智能”。 误区三:指定体验位置,不要“左顾右盼” 因为3D电视重在3D立体效果的体验,因此在技术处理上,不同角度对3D画面的收看有重要的影响。市面上不少低价促销的3D电视在超出垂直20度、偏头90度的时候,其立体显示效果就会有明显的变化或者消失。而商家为了不让消费者发现这一问题,有意在商场专柜前设置固定的眼镜架,让消费者在厂家“划定”的范围观看演示画面,从而使消费者无法正真全面了解到3D电视的立体效果,消费者因此被蒙骗。 误区四:重3D而废2D画面 很多消费者去买3D电视的时候,都将注意力集中在3D状态下的画面效果,忘了用3D电视观看普通2D画面信号。其实,即便我们买的是3D电视,但更多时候还是要看普通的2D电视信号。部分低端3D电视为了控制成本,在电视屏幕前面贴了一层用于处理3D电视画面的偏振光膜,这时消费者再收看2D信号,画面的亮度、颜色和层次感都会有明显下降。 误区五:回避刷新频率 从理论上来说,3D电视区别于普通的2D电视,或者说影响3D立体效果的最关键因素就是画面的刷新频率或者是子场扫描指数。目前来看,普通的3D电视都是在240Hz以下,而3D全高清的标准达到240Hz以上。但是,有部分不达标的3D电视在宣传时对此进行了选择性的健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