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生下宝宝,护理是一个重要环节。新生宝宝的喂养可谓致关重要,妈妈们要注意不能只是遵循老辈的经验,科学育婴才是王道!那么,爸爸妈妈们常犯的毛病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新生儿十大误区!
1.忌用塑料薄膜作婴儿尿布
塑料薄膜不透气,用它来包裹婴儿,会直接影响其身体皮肤的正常发育,排出体内废料、分泌汗液、调节体温、呼出二氧化碳等功能将受阻。而且薄膜会随时间老化,从而刺激婴儿皮肤发红、疼痛,一巳细菌侵入,就会发生感染、溃烂,还会引起败血症并危及生命。 2.忌拧捏婴儿脸蛋 许多父母在给孩子喂药时,由于孩子不愿吃而用手捏嘴;有时父母在逗孩子玩时,也喜欢在婴幼儿的脸蛋上拧捏、这样做是不对的。婴幼儿的腮腺和腮腺管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挤伤会造成流口水、口腔黏膜炎等疾病。因此,忌拧捏婴幼儿的脸蛋。 3.忌让婴儿唾在大人中间 许多年轻父母在睡觉时总喜欢把婴儿放在中间,其实这样做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在人体中。脑组织的耗氧量非常大。—般情况下,孩子越小,脑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比例也越大。孩子睡在父母中间。就会使其处于一个极度缺氧而二氧化碳非常多的环境里,使婴幼儿出现睡觉不稳、做噩梦以及半夜哭闹等现象,直接妨碍了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4.忌用洗衣粉洗婴儿衣服 洗衣粉的主要成分是烷基苯磺酸钠。这种物质进入人体以后,对人体中的淀粉酶、胃蛋白酶的活性有着很强的抑制作用。容易引起人体中毒,如果洗涤不净。就会给婴儿造成危害。因此,婴儿衣服忌用洗衣粉洗。 5.忌剪婴儿眼臆毛 目前有些年轻的妈妈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漂亮些。总喜欢把孩子的眼睫毛剪掉。认为这样可以使眼睫毛长得长。其实,一根眼睫毛的寿命大概只有90天,可想而知。结孩子剪眼睫毛,是不会使眼睫毛长得更长的。再说,剪眼睫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眼睫毛具有保护眼睛的作用,可以防止灰尘等物质直接进入眼内。眼睫毛剪掉以后,就失去了保护作用,眼睛很容易被侵蚀,从而引起各种眼疾病。 6.新衣物宝宝不能直接穿 新买来的婴儿衣服、必须用柔和的清洁剂清洗以后再穿,棉质的衣服须买大一点的,以便缩水后穿着合适。之所以要先洗后穿,是要洗去新衣服中的漂白粉及其他染料的残质,以免刺激婴儿娇嫩的皮肤。 7.忌久留婴儿头垢 头垢,即新生儿头顶上的黑色痂。有人认为头垢虽不雅观、但具有保护囱门的作用。实际上。保留头垢是十分有害的。因为头垢是头皮上的分泌物、皮脂,加添一些灰尘堆积而成。它不但不会保护囱门,相反会影响头皮的生长和生理机能。因此,应及时清洗。 8.忌拍打婴儿的后脑、后背 在后脑和脊椎骨的椎管内,有中枢神经和脊髓神经,如果用力拍打孩子的后脑及后背,则会产生压强和震动,很容易使孩子的中枢神经受到损害。因此,孩子的后脑、后背忌过重拍打。 9.忌在婴儿卧室放花卉 花卉除了其花粉会使婴儿过敏致病外,有些花卉还含有毒素,例如:仙人掌的汁有毒,它的刺如果扎破皮肤会发炎;夹竹桃的枝叶中含有夹竹苷,误食以后会很快中毒;丁香、茉莉花有强烈的香味,会引起过敏反应。因此,花卉忌置放在婴儿卧室。 10.忌给婴儿洗澡过多 要知道,婴儿的皮肤角质层软而薄,血管丰富,吸收能力非常强,如果洗澡次数过频,或洗澡时使用药皂及碱性强的肥皂,会因皮肤表面油脂被去除而降低皮肤防御功能。因此,婴儿洗澡忌过多。
如今的独生子女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不少家长养育小宝宝没有章法,抱啦,摇啦,捏鼻子啦,不让哭啦什么的。殊不知,这些举动如果不适度,对婴儿是有害的。因此,摒弃育儿中的种种陋习,有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
误区一:嚼食喂孩子 有的家长(尤其是在农村)喂孩子时,先用自己的嘴把食物嚼烂,然后口对口地喂孩子。有的把嚼过的食物放在手上,再用手指一点一点地抿到孩子嘴里。 他们认为,这样可帮助孩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其实,会事与愿违。人的口腔和手上细菌很多。一毫升普通口水,有细菌1万到5万个;一只没有洗过的手,有细菌4万到40万个。如果口对口或用手指抿着食物喂孩子,孩子极易发病,这是因为小孩体内抵抗疾病的免疾系统发育不成熟,抗病能力弱,细菌一旦进入孩子体内,很可能发病。 特别是一些患有传染病的成年人,如果用口嚼食物喂孩子,发病可能性更大。即便是健康人,如果长期这样喂,孩子唾液的分泌将受到抑制,消化功能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千万不可用口嚼食物和用手指抿着食物喂孩子。 误区二:让婴儿含着奶头睡觉 一些年轻妈妈为了让婴儿睡得香甜,便让宝宝含着奶头睡觉。 其实,含着奶头睡觉未必睡得香甜。这是因为婴儿醒后便嚷着要吃奶,这样时间一长,就会养成不能按时、按顿吃奶的习惯,影响了婴儿的消化和吸收。再说,年轻的妈妈喂奶时往往因疲劳容易睡着,一不小心乳房便会堵住婴儿的口鼻,以致造成婴儿窒息。 误区三:长时间抱婴儿 许多家长一有空就喜欢抱着婴儿玩,认为这是一种享受,挺有乐趣。 把婴儿抱到室外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这对促进婴儿健康成长是有益的。可长时间地怀抱婴儿,就不对了。 因为婴儿幼小稚嫩,骨骼可塑性较大,具有一定的弹性。如果老是把婴儿抱在怀里,就会影响婴儿的骨骼发育,以致造成肢体变形,甚至脊柱侧弯。另外,婴儿需要足够的睡眠时间,常常抱着玩会影响其睡眠。再有,婴儿的胃也和大人不一样,胃底发育不健全,贲门多处于松驰状态,而幽门又多处于紧张状态,抱得过多,对胃影响大,往往容易引起吐奶。多抱还有碍婴儿的肢体活动。这些均不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 误区四:摇晃婴儿 不少家长为了使啼哭的婴儿安静下来,或者为了给婴儿催眠,往往喜欢把孩子抱在怀里或放在摇篮里摇晃不停;有的甚至把婴儿高高抛起逗乐。 这样摇晃婴儿,无意中会伤害孩子的大脑。婴儿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到震颤的损伤。这是因为,婴儿头部的体积和重量,占全身的比例远比成人大得多。 婴儿头长占身高的20%(成人约为10%),加之婴儿头颈部肌肉嫩,对头部支撑力很弱,难以承受较大幅度摇晃和高抛的震动。如果不停地摇晃婴儿,就容易使婴儿的脑髓与较硬的脑壳相撞,以致引起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如大脑毛细血管撕裂,视网膜毛细血管充血、脑震荡等。因此,大人不要摇晃婴儿。即使玩耍时摇婴儿,也可能引起伤害。把婴儿抛向空中或抓住婴儿双手或双脚使之摇荡都要禁止。等孩子长大的时候,这种危险就小了。 误区五:搂着孩子睡觉 有些年轻妈妈十分疼爱自己的小宝宝,常常搂着孩子睡觉,日久使孩子形成不搂不睡的坏习惯,这对母子有害无益。 其一是孩子吸不到新鲜空气,还会把被窝里的龌龊气体吸入肺部,易使孩子生病,其次,搂着孩子睡觉时,孩子的头顶部正好处于大人的前胸,因此在大人呼吸时气体正好在孩子的头顶经过,这对尚未关闭囟门的孩子有一定的伤害。其三是会养成孩子随时醒来随时奶的不良习惯,不能定时定量吃奶,会影响孩子食欲。其四是孩子在睡觉时吃奶,容易咬伤妈妈的奶头。其五是限制孩子睡觉时的自由活动,使其难以舒展身体,影响其正常和血液循环和发育。 误区六:乱捏婴儿的鼻子 不少大人都把宝宝当“宝贝”,在逗孩子玩时常有人下手手没个轻重,什么挠脚心呀,捏鼻子甚至下口咬等,都觉得好玩,这对婴儿健康很不利。 因为小宝宝的皮肤和鼻腔粘膜娇嫩,血管十分丰富,常捏鼻子会损伤粘膜和血管,降低鼻腔防御功能,容易受细菌、病毒侵犯而得病。同时,婴儿的耳咽管较粗、短、直,位置比成人低,乱捏鼻子会使鼻腔中的分泌物、细菌通过耳咽径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误区七:捆绑婴儿 婴儿出生后,有的父母整天整天地用布单将婴儿手足和躯干紧紧地包着,并在外面用带子捆住。 这不仅限制了婴儿四肢的活动,影响婴儿的呼吸和血液循环,还容易发生髋关节脱臼。一旦发生脱臼,危害则更大,如系单侧,则患肢乏力,跛行;如系双侧,走路时就像鸭子一样,左摇右晃。若冶疗不及时,还会在成人以后发生髋关节退行性病变而残废,影响一生的工作、生活。所以,不应长时间的将婴儿牢牢捆绑。 误区八:捏着小孩鼻子喂药 小孩同大人一样,吞咽食物时,咽喉部的会厌软骨会自动关闭,以防止食物进入气管和肺部,不致呛着。 当孩子患病不愿吃药时,许多家长就捏着鼻子硬往嘴里灌药。这样做,当孩子哭闹挣扎时,便易引起会厌软骨自动关闭的功能失调,使药物呛入气管,轻者咳嗽一会儿就好了,重者甚至窒息。因此,当孩子不愿吃药时,可等其情绪稳定下来后,再一点一点地喂。也可在药物中多放些糖和水,把药物的苦味冲淡些,再慢慢地喂。 误区九:不要给婴儿剃满月头 小婴儿满月时,有些父母就用剃刀在婴儿头上把胎发刮尽,说是可使日后头发增多、变粗。 其实,剃刮只是除去已经角化了没有生命活力的毛干和毛根,根本不影响日后毛发的生长,也不能改变毛发的数量和质量。相反,由于婴儿头皮娇嫩,抵抗力差,剃刮容易刮伤皮肤,引起细菌感染而发炎化脓,还可引起黄癣等皮肤病。同时也失去了“胎皮”保护胎儿头皮的作用,容易遭致细菌侵袭而患病。 误区十:和婴儿多逗笑 众多的家长都喜欢和婴儿逗笑取乐。如果过份了往往会影响婴儿的健康。要是逗得婴儿笑声不绝,一个紧接一个地笑下去,便可能导致婴儿瞬间的窒息、缺氧,引起暂时性的脑“贫血”。如果经常如此,不仅有碍婴儿健康发育,还容易导致口吃和痴笑不良习惯的形成。尤其是婴儿过份地张口大笑,极个别的甚至也可能导致下额关节脱臼。所以,逗婴儿笑也得适可而止,以利孩子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