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雨后初晴,气温逐步攀升,湿润环境下各类蛇虫鼠蚁出没,据了解,自高温天以来,省人医每日接收3~4名遭蛇虫咬伤患者,数量较往年多以外,伤重程度也各有不同,专家提醒,“二段梅”后,气候潮湿温暖,市民遭蛇虫咬伤后应谨慎对待,出现不舒服时需及时就医。 被不明毒物咬伤,六旬村妇患上横纹肌溶解症 近日,家住镇江的陈姓村妇于田地里干农活时右臂不慎被咬伤,她见仅起了一块红斑便并未重视,可没过多久便觉右手酸麻,渐渐扩大到半边身子都产生了无力感。待送至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时,陈阿姨右半边身子一片红肿并隆起了大面积水疱,尿液呈酱油色,人也意识不清陷入昏迷。专家解释,陈阿姨是患上了急性横纹肌溶解症,起因是被毒虫咬伤后,毒虫释放的毒素在陈阿姨体内导致了溶血反应。由于未及时送医,陈阿姨出现了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生命垂危,最终家人选择了放弃治疗。 三天收治8名蛇咬伤患者3名蜱虫咬伤患者,多为田间劳作时被咬 记者在省人民医院了解到,今年蛇咬伤患者较往年相比有明显增加,仅高温三天以来急诊就收治了大约8位患者,且大多是田间劳作时被咬。昨日,家住江宁镇的刘先生下田摘空心菜时,右臂突被田间潜伏的一青黑色蛇咬伤,同村人发现后立马在刘先生伤口近心端处扎上绳子并将其送至省人医急诊科。此时,刘先生整条臂膀都已出现了红肿,医生立即为其输注抗毒血清,外涂蛇药。此外,现年50岁的蒋女士家住渌口镇,前日地里除草时被蜱虫咬伤,随即出现头痛,高烧39℃,并有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送至省人医急诊科后确诊为布尼亚病毒感染。据悉,蜱虫是布尼亚病毒的传染媒介,近日省人医共有三位遭蜱虫咬伤患者,其中两位已被确诊感染布尼亚病毒。 据了解,7月中旬以来省人医急诊科每日都能接收到3~4名被蛇虫咬伤的患者,有的表现严重(如陈阿姨)出现全身中毒现象,病状较轻微的即出现“虫咬皮炎”。江苏省人民医院皮肤科骆丹主任医师告诉记者,继“二段梅”后蛇虫活跃,门诊中“虫咬皮炎”的患者日渐增多,其特点是遭叮咬后,患者局部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当个体素质对叮咬昆虫的唾液过敏时,即会出现躯干、四肢伸侧多发的皮损,即“丘疹性荨麻疹”),且皮疹中央常有针尖大小的刺吮点,患者自觉疼痛或刺痒,严重者伴有全身中毒症状,甚至威胁生命。 骆主任提醒广大市民,应对蛇虫叮咬,预防是第一步。市民应保持环境卫生、注意防虫灭虫;衣服、凉席应勤洗勤晒,防虫藏身;儿童户外玩耍,要涂防虫叮咬药物;避免户外草丛或阴暗潮湿处作业,必须要户外作业者需穿长袖衣裤,涂抹防蚊虫的药水,加强自我保护;晚上外出散步锻炼身体市民也应避免草丛和潮湿阴暗处;此外,若毒虫落到皮肤上,不要拍打,应用物品轻轻挑开。需要注意的是,小孩被蚊虫叮咬后常常就知道哭,不能提供详细可靠的病史,如果平时就爱哭闹的小孩,家长可能往往忽略这点,导致就诊不及时。所以,这个季节带孩子的家长需要注意,尽量让孩子少去那些潮湿、不干净的地方玩,并保持室内通风、干燥。 骆主任建议,若不慎被叮咬,市民应先避免情绪紧张,切忌奔跑,应立刻以布带等物绑扎近心端,减缓毒液扩散、蔓延,敞开伤口挤出污血,再用流动水冲洗数分钟,口服或外敷蛇药。有过敏体质的人不要擅自使用花露水、清凉油、风油精等,因为这些药物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加重皮肤过敏反应,导致接触性皮炎。此外,家中亦可备用些常用药水和工具做快速处理。例如,若发现患处有毒毛,可以尝试用胶布粘贴拔除,局部涂薄荷炉甘石洗剂或湿冷敷;蜂螫皮炎应先拔去毒刺,局部可涂3%-10%氨水或5%-10%小苏打水。隐翅虫皮炎需尽早用肥皂水清洗皮肤,然后涂抹薄荷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霜剂,若红肿明显或有糜烂面,可用1:5000-1:8000高锰酸钾溶液冷湿敷;蜈蚣蜇伤后需立即用肥皂水冲洗,用吸奶器或拔火罐法尽量吸除毒汁,局部涂搽氨水或小苏打水,但切忌湿敷,否则易出现水疱、糜烂或组织坏死,可口服南通季德胜蛇药片或上海蛇药,或将该药用药水调成糊状,外涂患处。经过以上快速处理后,市民应到就近的医院就诊,给予局部伤口处理敷药及抗炎,补液,抗毒血清等全身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