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北宋时期,中国人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带来了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时间经历千年,工业化机器生产逐渐替代了低效率的活字印刷,这门老手艺也随之成为小众文化,被记忆封存。在我市,有一位市民收藏了一套铜字模。日前,记者专程来到这位市民家中,了解铜字模的故事。 铜字模的主人叫李慧民,是一位语文教师,一直对汉字格外着迷。李慧民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在和友人闲聊时得知铜字模是浇铸铅字的母版。今年上半年,他几经周折淘来了一套铜字模。“我第一眼看到这个铜字模时,它是在一个手艺人家里,被主人很随意地放在一个角落里,整个箱体的油漆斑驳不堪,打开以后字模都被厚厚的尘埃覆盖。”李慧民说。 收藏下铜字模后,李慧民第一件事便是进行清理。聊天过程中,李慧民向记者展示了他精心清洁过的铜字模。打开箱子,只见共有八排抽屉,按字模部首顺序由上而下排列。拉出抽屉,便能看到铜字模被竖着插在一个个小格子里。记者随手取出一个字模,只见字模四角刻着“上海四号”的精致小字,字模本身是凹版正字,正好和铅字相反。“这套铜字模大概近七千字,虽然丢失了少数,但是还是比较完整的。”李慧民将一张泛黄的纸递给记者,“这是检验合格证,产品叫六号宋一体阔边活芯字模,检验日期是1973年1月30日,上面还有‘上海字模一厂’的盖章,是铜字模历史的见证。” 铜字模兴起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李慧民介绍:“那时候铜字模价格不菲,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个字号的铜字模相当于十个大学生一年的工资,到八十年代初期铜字模的使用达到鼎盛时期。后来因为激光照排印刷技术的迅猛崛起,铅字就顺应形势低调地退出历史舞台。自然而然地,铜字模也随之淡出人们的视线,几乎销声匿迹。” “追溯铜字模的历史,应该是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开始。它起源于北宋年间,布衣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所谓‘活’,是指字字独立,可灵活组合、随意调配,这解决了隋唐时期雕版印刷只能成篇制模,且费工、费时、不易改动等难题。”李慧民介绍,明清时期,人们又发明出了铜活字、木活字,其制作技术先后传入朝鲜、日本、越南及欧洲国家。在接受世界文明的洗礼后,包容、开放的中国活字印刷术融入了世界,又以更先进的工业机械技术完成蜕变,传回中国。“铜字模是活字印刷的继承者,也是活字印刷的终结者,它在完成历史使命的最后,注定成为‘活字’时代的完美定格。现在它们或在博物馆里安享晚年,或熔入其他器物重获新生,或于藏家手中珍藏,实用功能逐渐衰退了,但它们始终是印刷历史中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 活字印刷曾经占据了印刷市场的大半江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但如今却已成为小众文化,徘徊在消失边缘。李慧民说,自己买下铜字模就是为了留住传统,“最主要的就是把活字印刷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最起码让我们的下一代别忘了这个东西曾经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