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什么是ppi?什么是视网膜屏幕呢?
ppi是英文简称,它的全称是Pixels Per Inch,代表每英寸所拥有的像素(Pixel)数目。因此PPI数值越高,即代表显示屏能够以越高的密度显示图像。当然,显示的密度越高,拟真度就越高。
视网膜(retina)是2010年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iPhone 4发布会上引入的概念,当时乔布斯是这样阐述的:“当你所拿的东西距离你10-12英寸(约25-30厘米)时,它的分辨率只要达到300ppi这个‘神奇数字’(每英寸300个像素点)以上,你的视网膜就无法分辨出像素点了。”这也就是苹果对“视网膜屏幕”的最初定义,因为iPhone 4屏幕达到了326ppi,所以它是一部视网膜屏手机。
可是我们发现,现在手机屏幕ppi是越做越高。 诺基亚Lumia920采用的4.5吋(1280*768)屏幕达到了332像素/英寸(ppi);
魅族MX3采用的5.1吋(1800×1080)屏幕达到415像素/英寸(ppi);
三星GALAXY S4采用的5吋1080P(1920x1080)屏幕达到441像素/英寸(ppi);
HTC ONE采用的4.7吋1080P(1920x1080)屏幕达到468像素/英寸(ppi);
OPPOFind 7采用的5.5吋2K(2560×1440)屏幕达到534像素/英寸(ppi)。
如果乔布斯假设的‘神奇数字’是真的,也就是我们网友提出来的问题,为什么这些厂商要一直放大ppi呢?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乔布斯老爷子的这句话,“当你所拿的东西距离你10-12英寸(约25-30厘米)时,它的分辨率只要达到300ppi这个‘神奇数字’……”等一下,他好像忽略掉了一个重要的数据,就是人眼的识别能力。因为每个人的视力都不同,所以个体的“视网膜”效应也不同。比如一个纠正视力只有5.0的我或者乔布斯而言,300ppi确实已经是视网膜了。但是对于人类极限而言又是如何呢?早在1946年,美国光学学会的J·布莱克威尔(J·Blackwell)就指出人眼分辨能力能达到0.35分视角,过去70年大多数的研究结果也和之类似。分视角的概念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最终的结果是3.5吋的iPhone在12英寸的观看距离上,分别率需要达到2772*1848,ppi达到952,才可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极限视网膜效果。
同样,15.4吋的Macbook Pro在24英寸的观看距离上,分辨率需要达到6096*3810,ppi达到467,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极限视网膜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手机厂商没有放弃ppi的原因,因为其实每升级一次屏幕你都会发现好像更清晰了一点。这也是为什么你可以分辨出2K屏幕的手机要比1080p清晰的原因。
因为300ppi这个神奇的数字并不是极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