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泰兴生活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486|回复: 0
    收起左侧

    清华女生出书揭食品安全黑幕:惩恶为扬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1-29 10:00
  • 签到天数: 425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5-4-10 23: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江苏泰州

    几个月前,陈巧玲还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清华女生。如今,她被外界誉为食品安全界的先驱者。

      今年两会前,陈巧玲和她的团队自费十几万元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部食品安全档案《中国食品安全档案•事件篇》,引发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再次关注。

      未来,陈巧玲们还将继续出版《大米篇》、《生态有机篇》、《食用油篇》等等。这个即将毕业的清华经管学院研究生,放弃了金融街投行的光鲜工作,继续“死磕”食品安全问题:“我就是要揭露一些食品安全的真相”。

      食品安全界的“闯入者”

      在食品安全调研网站“月牙多”上,《中国食品安全档案•事件篇》(下称《档案》)的电子版是免费公开的。

      网站主创者、清华经管学院女生陈巧玲说,“月牙多”上的电子档案将永久免费开放。她的第一个目标是:《档案》中呈现的内容能够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能够唤起人们的一点点敬畏之心”。

      从污土之殇到纸水浇田,从保鲜防腐肮脏八法到病死猪肉,从食品造假到酱油精,从粪便调味的臭豆腐到沥青拔毛带来的畜禽肉污染……《档案》中呈现的是一个接近“无食可吃”的世界,而且这个世界并非虚构。

      花了两年时间,陈巧玲和二十几个团队成员搜集了过去二十年的食品安全事件报道和学术报告,再根据整理出的各类问题,走访全国各地的农场、食品企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进行核实。

      “食品安全其实是个特别简单的东西,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实地走访时,陈巧玲用的都是“笨办法”——为了验证木耳造假的报道,她将超市中的木耳全闻一遍,因为“硫酸镁、硫酸铜的味道,很容易闻得出来”。

      常年在超市走访,陈巧玲知道了许多食品方面的细节。比如羊肉片的真实商品名应该是“羊肉片风味速冻调味肉制品”,通过和小吃店老板侃大山,她证实了“罂粟”被生产者偷梁换柱成了“樱栗”……

      渐渐地,主修经济的陈巧玲从门外汉成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半个专家。现在,她能说出各种添加剂的成分和危害性。陈巧玲不觉得枯燥,反而乐在其中,“像做侦探一样,太有意思了。”

      在陈巧玲眼中,这就是她们做《档案》的意义所在,“不可能所有人都去花两年时间搞明白这些事情,总要有人挺身而出。”

      在19世纪的美国,食品安全问题同样泛滥猖獗,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之父哈维•韦利完成了一系列报告,详细描述了食品造假的各种手段。

      那份报告曾经引发美国民众关注,从而促进美国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

      “我想,在中国也需要有人做同样的事。”说到这里,陈巧玲笑了起来——自从《档案》出版,她已对太多人说起这段故事,一遍又一遍解释初衷——如今,她和小伙伴们已经成为食品卫生界的“闯入者”。

      从金融街到“月牙多”

      正式出版前,《档案》便已受到各界关注,首次印刷的200本《档案》很快就被分光,连作者陈巧玲手里也只剩下一本,封面已被翻得有些显旧。

      “根本没想到这本书能这么受欢迎。”一如三年前,陈巧玲没想过结缘食品安全界,便一发不可收拾。

      2012年,清华101周年校庆活动上,陈巧玲遇到了一起创办“月牙多”的伙伴陈洪榕。陈洪榕问她“将来想做什么?”

      陈巧玲的回答简单直接,“找一份好工作,买房买车”。

      对那时的陈巧玲而言,物质上的追求的确超越了一切——在清华经管学院读研期间,她已经在北京金融街找到了一份做投资的工作,每天接触不同的行业,参加一轮又一轮的商业谈判,打交道的都是公司老总、社会精英……那时的陈巧玲觉得,自己生活得既体面又富有挑战性。

      没想到的是,她的回答遭到了校友的奚落。陈洪榕的回答刺激到了这个好强的女生:“清华大学的学生,应该有点别的追求。”

      随后,二人的话题转到陈巧玲家乡发生的水污染事件,她聊起了食品安全,说起自己刚刚接触到了商业伦理课,也提出了食品安全调研的雏形。

      那时的陈巧玲从未接触过营养学,也不懂食品安全科学原理。她甚至不知道怎样申请政府信息公开。

      然而,为了全身心投入这份理想和追求,陈巧玲辞去了那份体面多金的工作,还将此前的积蓄全部投入调研,从此踏上了中国食品安全档案之路。

      作为半个门外汉,陈巧玲和陈洪榕成立了“月牙多”食品安全调研中心,“我们决定,先熟悉一下这个行业。”

      从那以后,清华经管院图书馆时常出现一个身材瘦小的女生身影。早上8点开馆时,陈巧玲会准时出现,从双肩包中掏出笔记本电脑,查阅资料录入电脑,一直坐到晚上10点图书馆闭馆时。

      为了更快进入“食品安全界”,她去拜访了“中国第一农民”安金磊,一有时间就和有机产品打假英雄孙德玮探讨,平时一出门就和身边的人聊食品问题。

      “食品行业是中国涉及面最广的行业”,陈巧玲感叹说,每次坐火车时,都能遇到在讨论食品安全的人。

      陈巧玲的老师姜朋在《档案》序言中写下这句话:“巧玲把课堂讨论变成了事业,才有了后来这本《档案》”。

      在姜朋眼中,陈巧玲是个说少做多的行动派。“她是一个很不一样的女生,有些女生在课堂上比较喜欢高谈阔论,但她很沉静。”今年三月份,姜朋拿到这本红色封皮的档案。里面沉淀的,是学生陈巧玲几年间的默默付出。

      “月牙多”的可能性

      《档案》的走红让很多食品安全领域的学者和从业人员注意到了陈巧玲的存在。

      “有些人找我要书,有些人会提意见,还有人要加入我们的团队。”陈巧玲欣喜地看到了这些变化。食品从业者的加入,可以解决陈巧玲此前最大的担忧:对食品问题认识的“不专业”——在编写《档案》前,陈巧玲对食品的认知完全来源于二十多年的生活经验。

      出生在山东农村的陈巧玲,看着父母种了大半辈子的田,知道除草剂是怎么被农民接受的,也时常感慨家门前小河里的蝌蚪消失不见……

      但陈巧玲相信,“无食可吃”的世界并非绝望的,她在档案的后记中也是这样告诉读者的。

      “即便婴儿不能说出他们对食品的想法,食品从业者也应当提供优质的食品。” 刚入清华时的一堂商业伦理课上,陈巧玲被这句话打动。她希望有一天,这句话成为现实。

      今年夏天,陈巧玲面临着硕士毕业。然而,她却并没有急着再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她更希望月牙多能够做成事业,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除了完成《档案》的其他篇章,陈巧玲正在考虑制定一套更容易执行的“月牙多食品安全标准”。

      “以炸油条的油为例,在国家标准里,只规定了有害物质的含量标准,但执行过程中根本不可能要求一个早点铺每天去化验油的成分。” 陈巧玲说,与《档案》引发社会关注相比,她更希望看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月牙多的标准就是告诉商家:炸了多少斤的面粉,你就必须换油了。”

      陈巧玲和她的团队目前无法评估月牙多标准能否在中国这片土壤上生存,但至少是一种可能性。



    【免责声明】:泰兴生活网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微信311951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泰兴生活网微信公众号
    泰兴生活资讯服务平台,招聘求职、房屋租售、家政服务、二手闲置等信息发布!

    QQ|挪车码|手机版|经营性ICP:苏B2-20120344|泰兴生活网 ( 苏ICP备19030850号-1 )|苏公安网络备案:32128302001100 @泰兴生活网版权所有

    Discuz! X3.4Powered by © 2001-201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