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歌曲》第二季在不久前落下帷幕,万众瞩目的冠军“杭盖乐队”签约天浩盛世,选秀节目似乎成为了当今独立音乐人的“天梯”。随着节目的进行,越来越多像杭盖这样的独立音乐人被大家所认识。就在媒体大肆报道,大众拍手叫好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记得在一年前的同一时刻,同样有很多独立音乐人嗅到了“春天的滋味”。在这一年时间里,他们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好歌曲》第一季中的独立音乐人们 【成名之标】 脱掉“独立”的帽子 在第一季《好歌曲》中,许多独立音乐人凭借他们与众不同的作品给大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名字在主流媒体鲜被提及,却在各自的“圈子”里备受赞誉;他们也许在形象等方面并不出众,却拥有相当成熟的作品;他们中的大部分并不能依靠音乐谋生,却依然坚持着对音乐的热爱……这些特性的成因基本可以归结为一点:他们在之前大多没有正式的(经济、唱片)公司。 《好歌曲》这样的选秀节目给这些独立音乐人一个由“散兵游勇”向“正规军”靠拢的机会。在第一季比赛结束后,他们中有的与“伯乐”——灿星制作签约,有的被其他公司“相中”,摘掉了独立的标签。在第一季的比赛中以《一个歌手的情书》让导师蔡健雅(微博)潸然落泪的周三在赛后立刻签约了灿星制作,对此他表示“对灿星充满感激”,也“鼓励认识的音乐人多写歌,有机会也去参加好歌曲”。像周三这样的独立音乐人大多都曾饱尝过怀才不遇的心酸,签约对于他们来说仿佛是“救命稻草”。在当下,只有主流平台、主流音乐公司具备这样“改变命运”的实力。而且在了解大众对于这类音乐人的接受度后,各大公司同样不会错过“商机”,所以签约是顺理成章的事。 “行价”看涨是必然 “上电视=涨价"已经成为了妇孺皆知的定律,这一定律在独立音乐人身上体现尤为明显。在此之前,独立音乐人大多都处在一种不健康的发展模式:由于缺乏良好的宣传与市场环境,导致其无法依靠音乐生存,牵扯创作精力,影响作品质量,形成恶性循环。经济上的改善能促进“独立音乐人生态”向良性发展,在采访时许多独立音乐人均表示《好歌曲》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商演机会,“报价”也有较大提高。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最直接的帮助。 从间接上,《好歌曲》产生的“名人效应”也给独立音乐人的生活带来间接的改善。周三在比赛结束后回到了云南丽江,每天都有很多歌迷专程去他的酒吧、餐厅找他合影。“中文布鲁斯第一人”张岭的CDBLUES酒吧以及意大利餐厅的生意也因为《好歌曲》愈发火爆。“明天不上班”的谢帝在成都宽窄巷子成立了“成都说唱会馆”,致力于发展成都方言说唱文化。 【独立之本】 “独立”的代价 我们在小时候都曾渴望过自由、独立的生活,而真正离开父母后才发现生活的艰辛。反之亦然,独立音乐人拥有主流音乐人不可能拥有的自由:自由的创作方式,自由的演出排期,以及自由(自我)的定位、包装方式。当然,这种自由的代价是无法享受广泛的媒体资源与足够的资金支持,“孤军奋战”在狭小的独立音乐世界。这也是他们最期待改善的状况。 然而,在种种“诱惑”面前,一些音乐人依然选择了放弃。对于张岭这种资历极深的“老音乐人”来说,确实有很多是无法“妥协”的。一个音乐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在独立状态下摸爬滚打二十多年,要求他按照当下“娱乐模式”来重新启程是非常不现实的。对此张岭态度很明确:参加《好歌曲》并不是要证明自己或者改变自己,只是为了让大家听到Blues这种音乐,并且告诉大家在中国也是有这种音乐的。张岭可以算得上是中国流行音乐二十多年的一个见证者,他很清楚自己该要什么。 同样,虽然年轻但资历很深的莫西子诗在赛后也拒绝了灿星的邀约,选择了通过众筹的方式发行了第一张个人专辑。我们可以从他作品里感受到他的纯粹,那种不加修饰,没有过多欲望的纯粹。这正是当今华语乐坛缺失的。 前路依然艰辛 在很多人眼中,“上电视成明星”意味着生活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快餐式”的一夜爆红很可能会变为流星般转瞬即逝,对于独立音乐人更是如此。在他们面前,诱惑和深渊要大得多。如果在其中迷失了自我,失去的也会更多。“独立”的准则即不向商业妥协,但面对种种利益诱惑,有多少人能坚持自我?如果失去了最初的真诚,独立音乐也就一文不值了。对于长期处在不健康生存环境的独立音乐人来说,哪怕些许的改变都是很难得的。现存的商业发展模式也许并不是一条真正适合独立音乐人的道路。 据赛后“成功签约”的某音乐人透露:“签约后商演变多了,价格也有提高,但公司也要从中分一杯羹,我们(音乐人)只拿很少的一部分,所以对于我来说改善并不大”。不仅仅是独立音乐人,所有身处台前的音乐人都是整个商业系统中的一颗棋子。在面对不为大众所知的艰难处境时,独立音乐人可以做到“贫贱不能移”,但当他们面对剥削甚至是控制的时候,他们会如何呢? 越来越多的独立音乐人出现在《好歌曲》第二季中 【独立音乐需要合适的生态环境】 《好歌曲》的热播得益于让大众听到了不同于往常的声音, “新鲜感”是大众对该节目买账的重要原因。在音乐行业日趋娱乐化、快餐化的今天,像《好歌曲》这样“英雄不问出处”般关注音乐本身的选秀类节目是相当罕见的。独立音乐人也借此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集体发声”,让大众注意到其应有的价值。 但这一现象并不能彻底改善独立音乐所处的境地:当独立音乐人面对曾经被自己嗤之以鼻的商业系统,一方面是其带来的巨大利益的诱惑,另一方面是自己曾经不愿妥协的规则。更大的问题出现了,这个“体制”真的是唯一的救命稻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前国内大众对于“明星”、“偶像”的理解似乎已经根深蒂固,单单凭借好音乐、好作品并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当下的大众需要的是外表“光鲜亮丽”的“明星”,而不是真诚吟唱优秀作品的“音乐人”,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习惯。独立音乐人在这种生态下同样无法得到健康、良性的发展。 《好歌曲》给当今国内乐坛带来了一丝清新的空气,也让独立音乐得以“重见天日”,它让大众更加关注音乐本身。但独立音乐(人)想真正获得良性发展,还需建立适合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里,音乐人、唱片公司、媒体、大众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