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过在“毒舌评委”金星眼里,中国酒文化的含义已经变了。在《金星秀》上她说道:酒文化讲究的是品,不是拼;以前是品和度的关系,现在却变成了拼和量的关系。她还直言讽刺当今喝酒现状,如图:
她这一棒子打翻一船人的说法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也不无道理,试想要你喝酒过后再来吟诗一首,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太可能吧!不过,不能作诗也总还是懂的欣赏吧?今天我们就来瞧瞧,历代文人骚客们都留下了哪些关于葡萄酒的诗句吧!
一、中国诗词
1、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讲到中国的葡萄酒文化,就不得不提这首诗,其中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更是边塞将士不惜醉卧沙场毅然豪饮葡萄美酒的真实写照。
2、李时珍《本草纲目》
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
“酺”是聚众饮酒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意思。因此用葡萄酿出来的美酒能使人相聚共饮、陶然而醉。这就是“葡萄”二字的由来,借以表示葡萄酒需共享才能显示她的魅力。
3、刘禹锡《葡萄歌》
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
分岐浩繁缛,修蔓蟠诘曲。扬翘向庭柯,意思如有属。
为之立长檠,布濩当轩绿。米液溉其根,理疏看渗漉。
繁葩组绶结,悬实珠玑蹙。马乳带轻霜,龙鳞曜初旭。
有客汾阴至,临堂瞪双目。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
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
很明显,这是一首关于葡萄酒的颂歌,诗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葡萄生长、结果的情况,还道“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而“种此如种玉”一句更是表达了刘禹锡对葡萄美酒的夸赞之情。
4、韩愈《燕河南府秀才得生字》
柿红蒲萄紫,
肴果相扶檠。
芳荼出蜀门,
好酒浓且清。
标题中的“燕”乃“宴请”的意思,而“蒲萄”一词是古代人对葡萄的称法,用葡萄美酒来款待宾客更是体现了葡萄酒的尊贵地位。
二、国外名句
1、Wine Makes Every Meal An Occasion, Every Table More Elegant, Every Day More Civilized. — Andre Simon
葡萄酒让每次吃饭变得隆重,每次进餐变得更加优雅,每天的生活变得更加文明得体。——安德雷西蒙
2、The First Kiss And The First Glass Of Wine Are The Best. —Marty Rubin
人生最美莫过于初吻和初次喝到的那杯葡萄酒。——马蒂鲁宾(知名作家)
3、Good wine ruins the purse,bad wine ruins the stomach.
好酒让人掏空腰包,差酒让人糟蹋脾胃。(西班牙谚语)
4、To take wine into our mouths is to savor a droplet of the river of human history. — Clifton Fadiman
每品尝一口葡萄酒,就仿佛在品味人类历史长河里的一滴甘泉。”——克利夫顿法第曼(美国书评家)
三、中国葡萄酒文化 VS 国外葡萄酒文化
中外葡萄酒文化源远流长,关于葡萄酒的描述也是不胜枚举。不过从大体看来,这两者都呈现了各自的文化特色。
1、中国葡萄酒文化
(1)历史渊源
在中国最早用文字记载葡萄酒的史书是司马迁的《史记》,书中记载了古代盛产葡萄和葡萄酒的西域(今甘肃省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原句为:
(大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衰。
“大宛”是西域国名,从这一记载看,当时葡萄酒生产规模较大,而且所产葡萄酒数十岁不衰,也体现了葡萄酒的陈年潜力。
东汉时,司马彪在《续汉书》中写道:扶风孟佗,以葡萄酒一斗遗张让,即以为凉州刺史。该句大意为孟佗送了一斗葡萄酒给张让(东汉时期大宦官),就换得了凉州刺史的官衔。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都将葡萄酒视为极其珍贵之物。
而后的唐朝更是将葡萄酒文化得以大力传承,诗人李白、刘禹锡,甚至唐太宗李世民都对葡萄酒十分钟情,他不仅在御花园中大种葡萄,还亲自参与酿造葡萄酒,除了自己常饮外,还常赐给大臣饮用。
中国的葡萄酒一直伴随着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史,因此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纵酒赋诗古人最是擅长,葡萄酒也早就成为了诗人们创作的伴侣、灵感的催化剂以及情感的依托。我们都知道李白斗酒诗百篇,而杜甫、辛弃疾、李清照等也都擅长借酒抒情。酒能使人兴奋,因此文人墨客们也都利用这一特点,将压抑在心的诸多情感一并迸发,所以才造就如今博大精深的中华葡萄酒文化。
(2)葡萄酒文化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在我国《诗经》中就有很多关于葡萄属植物的记载,历代诗人也都创作了许多与之相关的诗作。而中国的酒文化可概以豪迈二字,有壮士出征前的豪迈,有醉卧沙场的豪迈,更有杯来酒尽的豪迈。葡萄酒亦如是。除此之外,葡萄酒因诗词的描写得以传颂,而诗词也因葡萄酒的加入而精彩,两者相得益彰。古人无酒不成诗的态度,更是使得中国葡萄酒文化大放异彩。
虽然有很多人认为葡萄酒属于舶来品,但综其历史渊源,中国葡萄酒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葡萄”二字更是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意义。葡萄酒作为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复合体,已经不再停留在栽培和酿酒的技术层面,而是承载了厚重的文化传统。
2、国外葡萄酒文化
(1)历史渊源
据考证,国外葡萄酒约起源于 7,000 多年前的西亚地区,而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国外最早开始酿造葡萄酒的国家是波斯(今伊朗)。但因在埃及的古墓中又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浮雕更是清楚地描绘了古埃及人栽培、采收和酿造葡萄美酒的情景,而最早的浮雕起码已有 6,000 余年历史。所以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这是世界葡萄酒业的开始。
随后葡萄酒经西亚和埃及地区,传入欧洲希腊,再通过马赛港传入法国,但当时的法国并没有重视所谓的栽培与酿造技术。后来,古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学会了这些,并很快在现今的意大利半岛展开种植与酿造。而之后的罗马帝国扩张,更是使得葡萄栽培与酿造技术迅速传遍欧洲大陆。当时,包括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朝鲜和美洲的葡萄酒都得以发展。
(2)葡萄酒文化
与中国酒文化不同的是,国外的葡萄酒文化大都与生活、品位、享受等联系在一起,而且葡萄酒还是西方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相比中国人的豪放,外国人则更讲究细节上的东西;而且他们把葡萄酒看的非常重,无论是宫廷宴请还是家庭用餐,都少不了葡萄酒的踪影。除此之外,他们喝葡萄酒还讲究搭配与礼仪,什么酒搭什么餐,什么时候应有什么样的礼仪等,都有一定的标准。
尤其是西方《圣经》中,救世主耶稣还在最后的晚餐中说道“面包是我的肉体,葡萄酒是我的血液。”这种以牺牲自我醒悟众人的做法,更是得到了外国人的大力颂扬。也难怪以西方为代表的外国酒文化多以崇拜酒神上帝为主,所言词句更是离不开伟大的神明。在他们眼里,葡萄酒就是上帝的恩赐,因此人类必须珍惜葡萄酒。而且他们还觉得有了葡萄酒就是有了希望,葡萄酒能帮助他们战胜困难等,这些也体现了葡萄酒对于西方人精神上的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