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悟真 于 2015-9-1 09:20 编辑
坐落在绍兴城里的一大片密匝匝黑压压老房子——“书圣故里”,活脱脱一个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行走其间,耳边传来绍兴莲花落悠扬的歌声,于是伫立聆听。想,这“书圣故里”难道不正是一曲凝固了的“绍兴莲花落”?
当然,这个比方若想成立,不说出几处相似点,肯定是行不通的。
一、腔调
“书圣故里”街市纵横,白墙黛瓦鳞次栉比,从闹市直延伸至蕺山脚下。仿佛就是莲花落的平缓悠长,回环复沓的腔调,虽然前后缺少变化,但节奏分明,美感列陈,韵味无穷。

街衢蜿蜒,黛瓦毗连

接地气的房子,传说中是冬暖夏凉

牌楼阻隔了嚣杂喧闹

旅行团队都奔向鲁迅故里,这里为独行侠所喜爱,很觉清净

时间在粉墙上不仅仅打上光影,也留下了斑驳



书圣故里也有河,有临河而居的人家

江南水乡船撸悠悠,但乌篷船唯绍兴独有
二、人物和情节
主角王羲之,是一个名扬天下的书法大家,正好符合莲花落说唱传奇人物的特点。而情节发展的“高潮”,按正统的观点应该是王羲之陈列馆,但游人最为津津乐道的却是题扇桥。至于沿路白墙上题写的王右军书法名篇,包括戒珠寺、墨池等景点,都是情节安排的引人入胜处,是戏中大将出帐前铺垫的铙响钹鸣,锣声鼓音。

街衢为家室,粉墙便成为不用裱装的中堂


传说王羲之洗笔砚处

传说王羲之看到卖扇的婆婆生意萧条,就在她的扇上题词,扇子当即一抢而空

据说这位婆婆贪得无厌,如同《渔夫与金鱼》的老婆婆。王羲之以后不胜其烦,桥边于是有了一条“躲婆弄”。
三、场景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 “书圣故里”不只是王右军先生一人,还有古今名人帮衬。绍兴人才济济啊。光是这个故里,远的有学儒大师刘宗周、黄宗羲,近代有徐锡麟、蔡元培和范文澜等,弄巷深处都留下他们的许多遗迹。
“书圣故里”是个活的故里,它不是连片的空屋子供人凭吊,它本来就是绍兴城里的近3000户人家居住的一个生活社区。

绍兴是名士之乡,书圣故里也是蔡元培先生的故里

当年科举考试,乡试(省级)上榜就是举人,其中的第一名叫解元。现在高考各省的第一称为状元是个错误,最多只能算解元。

在幼小鲁迅的眼里,当铺干的类似于乘火打劫的勾当

天圆地方,你懂的!

在杭州绍兴宁波一带,这是夏天里的舌尖上美味

小时候曾站过这样的楼窗,也如此晾晒衣裳


想起小时候,发煤炉被烟熏红眼睛是常有的

午后的乌篷船

船老大的春梦

邻里,对手,看客
四、戏剧手法
游“书圣故里”,除了走街串巷,最好找个地方登高一览。
故里北边是一座蕺山,山顶有文笔塔可登塔俯瞰。我上到塔顶,心旷神怡。只见绍兴全城一览眼底,远处崭新的高楼、别墅在绿树和湖水中“荡漾”。原本黑压压的“书圣故里”,落在苍翠葱茏深处,反倒显得很不起眼——然而,在我的心头却越显得珍贵了。
试问,这雨后春笋般的新房子与越来越少的里巷连毗老屋,到底是谁陪衬谁呢?

远处就是蕺山

蕺山上的文笔塔

登塔所见,近处的别墅还张着黑洞洞的口子

房地产啊房地产,没有最多只有更多

想象当年,这里也定是“市井坊陌,铺席骈盛,人烟生聚,民物阜蕃。”

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眼前紧挨的青瓦小院就是黑白琴键,参差错落中流淌着韵律之美。
绍兴莲花落是非物质遗产,为杭州绍兴宁波一带人所喜爱,但方言土语让它只能苟安东南一隅,据称前景式微。
“书圣故里”这幅“清明上河图”,已经列为绍兴历史文化街区,偌大的一片明清建筑,未来保护任重道远。
“旅游开发易,文化保护不易,且行且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