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泰兴生活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026|回复: 0
    收起左侧

    土布与机匠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0-3-4 13:28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2-9-20 13: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江苏泰州
    本帖最后由 云中漫步 于 2012-9-20 13:56 编辑

    土布与机匠

    □王永生  
           穿衣跟吃饭一样,是我们日常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衣食住行之说。为了解决穿衣问题,从我们最早的祖先开始就探索着种棉花,纺纱织布制衣。旧时,制衣的布料因加工方法的不同,分为洋布和土布。中国人在习惯上曾称外国人为洋人,因此洋人生产的产品也就理顺成章被称为洋货了,洋布亦在其中。后来,人们对使用现代纺织技术在中国生产的布料仍称洋布,自从洋布占领市场以后,手工生产的布料便自降等级甘拜下风,成了土布,意为土造货。相比较而言,土布的织造工艺落后,以其制作的衣饰粗陋难看,既不挺括又不舒适,土里土气,所以称其为土布十分生动形象,恰如其分。   
        土布土归土,千家万户男女老幼却离不开它。我国的绝大多数民众,世世代代都是穿土布的。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洋夹本、土洋结合的时代,城镇居民的衣料以洋布为主,但在广大的农村却仍以土布为主,土布真正退出历史舞台大概才有三十余年的时间。即使到现在为止,极少数的老农民仍在使用数十年前以土夏布制作的旧蚊帐。此类蚊帐通风透气性能较差,但蚊虫不易入内,且感觉凉爽久经耐用,所以他们总舍不得丢弃。   泰兴人称织布的师傅为机匠。农村的工匠有十数种之多,为什么偏偏要称他们为机匠呢?这是因为唯有他们有一台以上好木料制作的织机,而其他工匠的随身工具则要简陋得多了。   土布包括棉布、夏布和绸布三种,分经、预、织等三道工序。其中的经和织必须由机匠师傅操作,预则有东家的家庭妇女独立完成。   首先是经。在织造行业中,纵向纱线称经纱或经线,横向纱线则称纬纱或纬线,将地理上的专用术语移用到织造中,真是了不起的发明,十分科学。经的工序又分为两道,先经后刷。经一般在宽敞平坦的室内进行,地面的两端钉上排桩,将纱绕桩疏理拉直,卷成纱卷。一卷约合十个脉子,长十六丈。脉子是计量单位,每个脉子一丈六尺,脉与脉之间用砚墨作记号,故又称墨子。经了以后就是刷浆打浆,又称浆纱,俗称刷布。选择风平浪静的晴天,在通直大道的一侧置好架子,将纱卷缓慢轻巧地舒展开来,成一笔直的平面,然后用特制的刷把在纱面上刷浆糊,每个纱卷大约需用五升(七斤)面粉。刷布的刷把不是普通的毛刷,而是以仙稞根制作的。仙稞系一种柴草,长在河岸沟坎上,叶边锋利犹如刀刃。刷布看似简单,实际上亦甚考究。一要上下左右处处刷到。二要涂刷均匀,不能厚此薄彼。三要根据纱的性质不同选择浆糊的稀绸,刷麻纱的浆糊最稠,棉纱次之,绸丝最稀,待浆糊晒干,将纱卷起,形成盘头,宽一尺六寸。经过刷浆以后,纱的纤维更加密实,大大增强了硬度、韧性和拉力。   其次是预,即预制的简称。将用作纬纱的纱穗子套上纺棉车的车锭,摇动纺棉车,通过旋转力的作用,使纱线进一步拉直受力,其作用与经相似,俗称过穗管。   最后一套工序就是织了,最繁杂最关键。将经纱盘头架于织机的机顶,牵出纱头穿筘,过筘后一束一束打成穗结,筘框和筘齿分别以毛竹片和毛竹皮制成。穿筘要一根一根的,很麻烦,必须特别细心,一点也不能马虎。俗话说老机匠没得过筘,本意指年迈的机匠师傅因视力不好穿筘不太顺当,寓意遇到了大麻烦,过不了关。接着将纬纱穗管装进梭子,将梭子射出,梭子到了旁侧,用另一只手托住射回,循环往还。此动作速度飞快又重复不迭,所以日月如梭、往来穿梭就成了我们常用的经典成语。同时系好腰轴(系在前腰的宽布带,起自动卷布的作用),启动腿脚,织布的程序正式开始。在此程序中,要特别注意三项:一要及时发现断纱并立即接好。二是穿梭和蹬脚要有力度。三是动作灵活反应敏捷,眼、手、脚要相互协调配合得当。如有气无力,拙手笨脚,动作迟钝,就要出次品。一旦出了次品,东家就不高兴,长此以往,饭碗也就难以捧得住了。   与有的工匠相比,机匠师傅们的体力消耗可能要小一些,但他们同样很辛苦,通常每天劳作十多个小时,有时还要干夜作。一旦坐上织机,身体的姿势和动作便受到严格的限制,手动过不停,脚蹬过不停,头伸过不停,邻居、朋友常跟他们开玩笑:“脚一蹬,头一伸,象个乌龟扒树根。”他们一天织两个脉子,特快的有时可以织三个,东家管一日三餐或四餐,故有顺口溜:“机匠憨啊憨,一个脉子要管两顿饭。”旧时,工匠的工价很低,每织一个脉子的棉布或夏布,机匠可得一升至升半(两至三斤)粮食的报酬。以后逐渐以现金结算,每个脉子五至六角,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大约八角左右。在三种土布中,棉布比较好织,夏布次之,最难织的则要算绸布了,所以能织绸布的要算机匠中的佼佼者,他们的工价正好复双。   中国有句俗话叫男耕女织,苏中地区虽男耕男织,但纺棉括麻和采桑养蚕之类的活计却均由女性承担。收获后的果棉送轧花店加工成皮棉,请榜(此处读péng)棉匠师傅到家中榜。榜过的棉花,再通过手工分离搓揉成棉条。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纺棉车,女同胞们个个都会纺纱,即使十几岁的女童,在母亲和姐姐的指导下,也很快就能上车操作。冬季的夜晚,在昏暗的豆油灯下,几乎每家的纺棉车都在飞速运转,吱嘎吱嘎地叫过不停。夏天气温较高,厚实的土棉布衣服不适宜穿着,农家的宅前屋后总要留一小块空地长苎麻。苎麻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纤维洁白很有光泽,是制作夏衣的好原料。炎夏的午后,烈日炙烤着大地,年轻妇女们三个一群、四个一党地坐在树荫下,一边家长里短地拉家常,一边剥麻括麻,别有一番风景。将括过的麻洗净晾干后,用指甲分离成一根根很细的麻丝。麻丝很短,长不足两米,须以手指头捻接,绕成“麻蛹子”、“麻鸭子”,俗称捻麻。有的农家还采桑养蚕。泰兴胡桑较少,所以只能采摘传统桑叶了。农家女儿们轻盈如燕,很快就盘上树顶,伸直手臂,将一片片桑叶扯进衣兜中,数家合一张蚕纸,由蚕而茧,再将茧子送到专门煮茧缫丝的作坊加工。农家女性们在劳作之余,穿着饱含自己劳动汗水的丝绸服装,总感到自豪和喜悦,激动不已。

      织过布的机匠们,现在仍健在的已经不多了,土布也已经快要成为古董。如果现在仍有人穿着土布衣裳在大街上行走,路人肯定觉得奇怪,是不是古人又复活了?但机匠和土布的历史地位却永远不能否认,这既是一分苦涩,更是一分凝重,是华夏文明的见证,时代变迁的象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泰兴生活网微信公众号
    泰兴生活资讯服务平台,招聘求职、房屋租售、家政服务、二手闲置等信息发布!

    QQ|挪车码|手机版|经营性ICP:苏B2-20120344|泰兴生活网 ( 苏ICP备19030850号-1 )|苏公安网络备案:32128302001100 @泰兴生活网版权所有

    Discuz! X3.4Powered by © 2001-201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