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安桥,位于周庄中市街东端,是古镇桥与楼联袂结构完美的独特建筑,也是江南水乡仅存的立体型桥楼合壁建筑。富安桥始建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后由沈万三之弟沈万四出资重建,成石拱桥,改名富安桥,期望既富又安,心诚可见,后人永不忘怀。
桥身四侧的桥楼临波拔起,遥遥相对,气势非凡,为江南水乡仅存的立体型桥楼合壁建筑。石桥东西有级梯,中间为平面,刻有浮雕图案,桥身四角有桥楼。桥上有五块江南一带罕见的武康石,较长的一块在桥东以作为行人坐歇的栏杆石,一块用作桥阶,较短的三块铺在西桥堍,足以证明该桥历史悠久。
武康石采自浙江德清县的山崖间,石面布有细小的蜂窝眼,颜色深赭,不易磨损。几百年来不知走过了多少脚步仍基本保持原状,雨雪天也不打滑。现在四侧桥楼保存完好,飞檐朱栏,雕梁画栋, 古色古香,楼内设茶室、餐馆和商店,游人既可歇息, 又可赏景,别有情趣。
五、全福讲寺
宋元祐元年(1086年),里人周迪功郎,舍宅为寺,位于白蚬湖畔。后经历代扩建,梵宫重叠,香火旺盛,成为远近闻名的寺院。到了本世纪五十年代,殿宇改作粮库,随着周庄镇旅游业的发展,全福讲寺于1995年重建。历时不到一年,一座以水借景的寺庙园林建成了。
全福讲寺处于全园中轴线,主要建筑有:山门、指归阁、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整座寺庙结构严整,殿宇轩昂,黄墙露瓦,雕梁画栋,蔚为大观。借水布景,巧夺天工,楼阁殿宇,鳞次栉比。既有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有建筑艺术的美轮美奂,园林景色,如诗如画,令游人流连忘返。
全福讲寺共有五进,主体建筑大雄宝殿,殿宇雄伟,步入殿内,高达三丈有余的如来大佛巍然盘膝而坐,佛掌中可卧一人,佛身倍于江浙各大寺院。据清《周庄镇志》记载:如来大佛本苏州虎丘海涌峰云岩寺世尊像清顺治五年(1648年),总戎杨承祖兵驻百蚬湖,迎于寺内。大佛左右伫立伟如二峰的文殊、普贤佛像,两侧的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清书法家李仙根寻访全福讲寺,观寺院置湖光山色美景之中,题刻“水中佛国”巨匾于山门之上,熠熠生辉。一进山门耸峙南湖岸边,门前湖光潋滟,水埠码头平卧碧波。入山门,五孔石拱桥临跨荷花池上,桥上石栏相扶,驻足桥上,令人沉醉在“千层翠盖万妆红”的诗情画镜中。过拱桥可直抵指归阁。三进为大雄宝殿。飞檐翘角,轩廊环绕。屋高18米,项脊上“佛光普照”四个大字闪闪发光。梅、兰、竹、菊砖雕构图别致,精细秀逸。步入殿堂,无数宝相庄严的大佛小佛重重叠叠,从四面八方扑面而来,如临佛国。